球拍的哪個位置最重要,很難下定論。不過作為打球時手與球拍的唯一接觸點,握把的重要性卻是不言而喻的。拍子抓不好,抓不牢,不舒適,再好的拍子也會功效頓失。
有人說的好,在某種意義上,球拍其實就是球員手臂的延伸,是球員身體的一部分。要體驗到這種感覺需要一定的時間及過程,并且前提還要掌握好正確的握拍手型和揮拍方法。因此,每個人學習網球的第一課都應該是學習握拍。正確的握拍手型應該能使球拍與手融為一體。一支拍子能不能適合你,能不能與你融為一體,首先要看的就是它的握把是不是適合你。

粗細適宜是選擇握把的首要條件。太粗的握把容易讓手感到疲勞,并且不利于處理小球和截擊球,發球時手腕無法充分發力,正反手變換時也不靈活;太細的握把容易翻拍,需要許多額外的力量防止它轉動而使你的力量大打折扣,打狠球時會很吃虧;使用不合適的握把還會導致動作變形發力不正常,長期使用就會有損肘部健康。因此在這個選擇上你一定不能含糊,粗細適宜的握把是好拍子的前提。
通常握把粗細有美式和歐式兩種標示法,美式為:0 1 2 3 4 5,歐式相對應為:4 4又1/8 4又1/4 4又3/8 4又1/2 4又5/8,數字越大表示握把越粗,相反則越細。根據我們東方人的身材來說,一般女性朋友用1,2號握把的居多,男性朋友用2,3號居多。很多人說選拍時握把應該以手握上去感覺舒適自如為標準,其實這樣說來很模糊。打球時握拍的感覺與在拍店內握拍的感覺會相差很多,沒有經驗的朋友往往會判斷不準。這時可以用下面的方法來測量一下:用東方式正手握拍法(手掌放在握把同拍面平行的那面)將球拍握緊,用另一只手的食指放在握拍手的手掌和中指之間,如果正好能放下那就是適合你的握把了。
關于握把的粗細還有一個原則,那就是用的時候在合適的范圍內盡量用粗的,買的時候在合適的范圍內盡量買細的。也許有人會覺得矛盾,其實很好理解,握把想要變粗點很容易,可以換厚點的柄皮,可以加纏吸汗帶;想要變細則很難,即使能也會犧牲舒適性和一些減震功能。所以買的時候盡量買細一點的。至于用的時候用粗點的,則是很多人的經驗之談。
現在網球拍的握把外觀大多是八棱中空的,有過六棱的不過很少見了。內部構造及性能根據廠商不同的設計理念,會有很多差異。在選擇一些以握把上的新穎設計為賣點的球拍的時候,首先要確定握把的舒適性,其次要有足夠的硬度能承受足夠的力量而不變形。另外便是要了解一下握把上的避震裝置是否有效,吸收減緩震動的性能到底怎么樣,不要僅僅是擺設。 減緩吸收震動的性能是衡量握把好壞的另一個關鍵標準。
很早以前有吸震裝置的握把就已是不少拍商宣傳的賣點。廠家也開發了很多安裝在握把內的減震裝置,比如FISCHER的GDS雙重柄避震系統和CAPGRIP手柄避震系統等等。不過這些減震裝置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實戰才能檢驗出其性能的優劣。
簡單的介紹下雙重柄避震系統。顧名思義,這種握把分為內芯和外皮兩層(握把皮,柄皮不算數)。內芯與拍框,拍頸等一體成型,不過其直徑小于拍頸下端的直徑;外皮為復合材料,與拍頸下端直徑相同,這樣粘結起來就可以保持球拍外觀的一體化;握把內芯與外皮之間填充有吸震材料。這樣球拍擊球時,震動依次傳遞到拍框,拍頸,握把內芯上(因為是一體的),然后經過吸震材料才經過握把外皮傳到持拍人的手上,這時震動已經大大減少了。
很多人在調整球拍重量的時候會想到在球拍握把上做文章,這是無可非議的。但盡量選用不破壞握把內部構造的方式,比如換小牛皮的握把皮,多纏吸汗帶等。有的人通過打開握把添加重物的方法增加重量,就有點冒險了;在不了解其內部構造的情況下,盡量少用。如果無意中破壞了握把內的減震裝置,就有點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