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馬爾薩斯的時刻到來了。
最近兩年間,國際米價和小麥價格已然翻倍甚至上漲到三倍。糧價暴漲相繼在喀麥隆、塞內加爾、菲律賓和埃及等37個國家和地區引發抗議和騷亂。世界銀行警告,全球超過一億人口面臨因高糧價而陷入赤貧。
然而,在馬爾薩斯看來,這個殺手在做的僅僅是一種必需的矯正。
1798年,馬爾薩斯的小冊子《人口論》問世。書中悲觀的結論在人口和食物兩者增長速度的差異上展開:人口增長沒有限制,而食物增長受制于土地的有限性,最后,人類必須依靠“積極的矯正”來讓人口增長和食物增長重新回到平衡。這些矯正的手段包括——饑荒、疾病和戰爭。這些殘酷的手段之所以是必要的,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人口數量和養活他們的糧食的數量相匹配。
在1803年的第二版中,馬爾薩斯引入了道德限制,弱化了他最初的殘酷判斷。道德限制是通過降低出生率而不是此前強調的提高死亡率來起作用。如果人類推遲結婚并養更少的小孩,人口和食物供給之間的張力也會得以緩解。這些道德限制被馬爾薩斯稱為“防御性矯正”。
如果馬爾薩斯是正確的,那么對于現在因糧食而起的動亂和人道主義災難,我們也只好一聲嘆息,無計可施。
然而,馬爾薩斯的幽靈只屬于工業革命之前的叢林世界。一方面,他忽視了當時已經在英國發生的工業革命,而工業革命使得人類養活自己的能力遠遠超越了算術基數式增長。另一方面,在一百多年后越來越多的國家經歷了人口結構的轉變。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大幅下降,并且,人口增長最終在一些國家開始下降。
無論如何,馬爾薩斯沒有預見到這樣一種情況:即在糧食空前豐裕的背景下,饑餓和爭奪正在貧窮國家蔓延,在富裕國家引起抗議。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2007年國際谷物產量達到創紀錄的21.08億噸,并在2008年將創下21.64億噸的歷史新高。其中大米產量將增加730萬噸,小麥產量增長4100萬噸。
既然,近年世界糧食產量處于歷史峰值,為何全世界仍有大規模人口正不斷陷入饑荒,遭受食物危機呢?
問題不在于馬爾薩斯所論證的糧食的相對匱乏,而在于政治方面,在于國際糧食市場的紊亂,在于人類之間的不信任。這有點類似于凱恩斯所說的“豐裕中的貧困”。
政府常常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尤其是當有多個政府參與博弈的時候。在我看來,糧食危機的邏輯是這樣,因無法控制海灣局勢,美國等少數國家不得不另辟蹊徑以降低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因而通過法案對用糧食生產乙醇等生物燃料進行補貼,這種非正常需求未能改變油價高企的現狀,卻將糧價打入惡性循環的怪圈。
用于生產生物燃料的糧食所占比重雖然不大,但對國際糧食市場的破壞卻是巨大的,原有的脆弱平衡被打破。2007年,全球被用作生產燃料的糧食超過1億噸。恰恰是這1億噸,打破了世界糧食市場維持多年供需平衡關系。2007年,全球糧食儲備總量已經下跌到3.09億噸,僅僅相當于54天的全球消費量,而1999年全球糧食儲備水平相當于115天的全球消費量。
預期更是悲觀的。據美國最新的《能源法案》,到2022年美國的生物能源使用量將達到360億加侖。有分析稱,也許美國通過玉米提煉出的乙醇量能為其節省的汽油不到當年存儲量的1%,卻讓全球糧價上漲了近四成。
起初,生物燃料問題引起糧價開始攀升,隨即引發了市場恐慌、出口保護主義抬頭以及商品期貨的投機行為,這些因素才使價格飆升愈演愈烈。為了保護本國消費者免受世界價格高漲的影響,糧食出口管制開始在全球流行,而出口管制導致可供國際貿易的大米和小麥數量減少。
馬爾薩斯在過去兩個多世紀中,都被證明是錯誤的。然而,極為諷刺的是,在全球谷物產量將達到有史以來最高值的今年,卻有更多的人在挨餓。或許,馬爾薩斯的幽靈正以另一種變體重現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