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因素增加了我國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其中不可忽視的就是下半年通脹的走勢。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詳細分析了他關于抑制通脹的近期和長期對策研究。
此輪通脹有必然性
記者:今年經濟已運行過半,您認為政府設定的抑制通脹的目標可否實現?您認為此輪通脹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鄭新立:1-5月,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8.1%,要實現全年4.8%左右的調控目標,難度很大。因此,我們必須認真分析這一輪物價上漲的深層次原因,從近期和長期的結合上采取針對性強的措施,從而把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長期保持下去。
新一輪物價上漲主要是由部分農產品供給波動引起的。去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不斷升高,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由于部分農產品供給波動,特別是生豬供應受周期性波動影響,價格大幅上漲并帶動相關食品價格上升。
二是連續5年投資的高增長,對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持續增加,對進口資源性產品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加之進口價格迅猛上升,加大了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壓力。
三是由于外貿順差持續增加和國際熱錢流入,帶來國家外匯儲備不斷增多,銀行貨幣流動性過剩。貨幣流動性過剩支撐了投資的高增長,為通貨膨脹提供了必要條件,但還不是充分條件。豬肉等農產品供給的波動是這次通貨膨脹的直接誘發因素,在它的帶動下,其它條件對通脹產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記者:您曾經指出,這一輪物價上漲,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這作何解釋?
鄭新立:從1978年到2006年的28年間,我國消費價格年均上漲5.7%。然而從1996年到2006年的近10年,消費價格年均僅上升0.9%。其中從1997年到2003年的7年間,消費價格連年下降或略有回升,直到2004年價格總水平才恢復到1996年的水平。特別是一些重要農副產品,如小麥、大米、豬肉等,直到2006年仍低于十年前的水平。
而這一期間,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攀升,農業效益下降。同期城鎮居民收入也有了較大增長,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如河南省平均每畝小麥純收益僅80多元,相當于外出打工兩天的收入。
由于水稻種植比較效益下降,在一些水稻主產區,出現了雙季稻改單季稻的趨勢。與國際糧價相比,國內糧價更明顯偏低。小麥價格比芝加哥糧食市場低30%左右,大米價格僅為泰國的1/3、越南的1/2左右。
從工農業產品比價來看,改革以來已明顯縮小的剪刀差近些年又有擴大。據世界銀行推算的中國購買力平價比較結果,我國的機械與設備價格水平比國際價格高7%,而消費價格僅為國際價格的20%左右,反映了我國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偏大,成為導致我國城鄉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即使在6月份提高成品油和電價之后,國內能源價格仍比國際市場低30%以上。以汽、柴油零售價格相比,中國目前的市場價僅相當于歐盟的1/4、日本的1/2、美國的3/5。能源價格低不利于鼓勵能源的生產和節約。
理順價格需3年
記者:長期以來,中國形成價格扭曲格局,您如何看待理順價格的進度?
鄭新立:我們應抓緊制定一個理順農產品和能源價格的總體方案,用3年左右的時間,把近十年累積的價格扭曲的矛盾逐步加以解決。這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客觀要求,是實現城鄉之間、產業之間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應作為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任務。在三年價格調整期間,CPI將保持在5%-6%之間,這是社會各方面可以承受的。
記者:針對此輪通脹,中國已經采取了緊鎖的貨幣政策,目前雖然通脹勢頭有所放緩,但綜合來看,下半年的反通脹壓力依然不小。您有怎樣的政策建議?
鄭新立:針對這次通脹的成因,應當采取綜合性對策,把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結合起來使用,并以財政政策為主,盡快把價格上漲的勢頭控制住,努力創造一個穩定的經濟局面。簡言之,當前抑制通脹在堅持從緊的貨幣政策的同時,應更多地運用財政政策。
具體而言,在財政政策運用上,一是利用獎勵、補貼、稅收等辦法,鼓勵農民生產積極性,擴大生豬、奶牛等養殖規模,增加糧食、油料種植面積,加強主要農產品收購、儲備和運力保障,調整進出口結構,在增加國內短缺農產品供給的同時,利用國際市場價格高的時機,適當出口一些糧食,以拉升國內市場糧價,增加我國農民收入,為明年糧食的持續增產注入新的刺激因素。二是增加對城市中低收入居民的物價補貼,特別是大學生和低保人群的補貼,確保廣大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受物價上漲的影響。三是降低通脹預期,改變居民儲蓄存款負利率的狀況。應停征利息所得稅,必要時實行保值儲蓄。
在信貸政策運用上,鑒于當前利率已處于較高水平,不宜再用提高利率的辦法來抑制通脹,因為利率是雙刃劍,過高的利率與鼓勵消費的政策相悖,并影響資本市場的籌資功能;會刺激國際熱錢的流入,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會提高企業的融資成本,形成成本推動型物價上漲壓力。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來抑制通脹,實踐證明收效甚微,而且造成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特別是中小企業普遍感到貸款難,制約了經濟發展。應在從緊控制信貸總量的同時,加強“窗口指導”,優化信貸結構,促進投資結構調整。
在匯率政策運用上,隨著人民幣匯率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與日、韓等國不同,我國目前的出口結構中,57%是加工貿易,內資企業一般貿易出口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的80%以上掌握在外資企業手中,所以我國出口能力對匯率的變化非常敏感。人民幣匯率的上升,應以出口增長不受大的影響為前提。必須按照國務院確定的漸進、可控、自主的原則,為國內企業優化出口結構、提高出口競爭力贏得時間。
需要強調的是,在中美貨幣利率、匯率走向相反的情況下,必須嚴防投機性外匯的流入。據有關資料,投機性外匯的進入僅通過貿易結算手段就達十幾種。國際熱錢大規模流入對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帶來很大困難。必須制定嚴密有效的防范國際熱錢大進大出的措施,以維護金融安全。
緊缺要素需作長期規劃
記者:綜合來看,此輪通脹的原因當中,無論是國際原油、食用油、糧食還是豬肉等價格上漲,都是成本方面出了問題。應該如何看待成本上升對通脹的長期影響,有何對策?
鄭新立:保證國內短缺資源和產品供給是(抑制通脹的)長期對策。從長遠來看,我國有幾種短缺資源對進口的依賴程度較高,必然受國際價格影響,是引起國內市場價格上漲的重要和潛在因素,需要采取長期對策。
其一是石油。今年我國進口石油將達1.8億噸,油價高昂,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沉重包袱。從根本上講,要立足于我國的資源賦存條件,把煤制油作為一項戰略措施加快實施。
此外,要大力發展非糧食的生物質能源,包括種植麻風果用以提煉柴油,種植木薯用以提煉酒精等。要鼓勵發展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通過多方面努力,使經濟增長逐步擺脫對進口石油的依賴。
其二是食用油。去年我國進口大豆2950萬噸,按20%出油率計算,相當于進口食用油590萬噸,加上直接進口食用油838萬噸,合計達1428萬噸,占我國食用油消費量的62%。立足國內解決食用油供給問題,與糧食一樣,都是維護經濟安全的戰略需要。
增加國內食用油供給,要堅持不與糧爭地的原則,多策并舉,在依靠科技提高現有油料作物單產的同時,充分挖掘冬閑田、宜林荒山荒地等資源,擴大菜籽油、茶籽油、花生油生產。我國自主研發的茶油樹,畝產茶油可達75公斤,品質優于橄欖油,在長江以南地區適宜大規模種植。擴大含油量高的轉基因大豆的種植,在國內有很大潛力。
國家有關部門應制定一個專項規劃,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使國內食用油自給率達到70%,這個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第三是大米。國內水田在減少,而消費量在增加,應采取措施擴大稻谷種植,推廣高產優質品種。傳統稻谷種植區,包括東南沿海地區和湖南、湖北、江西、廣西等地,水稻種植面積不能再減少,雙季改單季的趨勢必須制止。同時,根據水利條件,適當擴大東北地區水稻種植面積。通過這些措施,保證國內稻谷產量不斷增長。
此外,東南亞一些國家如老撾、柬埔寨等國,水稻生產潛力大,但缺乏市場,同我國的貿易處于逆差。如能簽訂長期合同,建立水稻海外生產基地,將來通過泛亞鐵路和瀾滄江運到國內,從長遠來看,是一個可行的選擇。
第四是生豬。現在靠農民散戶養豬越來越難以保證供應,規模化養豬作為一個政策要大力扶持。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有一個年出欄70萬頭的現代化養豬場,豬糞變成沼氣,沼氣用來發電,形成循環經濟,抗風險能力強,應當予以扶持推廣。
美國有一個飼養生豬的公司,年出欄量高達2000多萬頭,若能引進其技術和管理經驗,或直接對其參股控股,對提高國內生豬生產的規模化現代化水平將發揮重要作用。
第五是國內短缺的金屬礦藏。包括鐵礦石、氧化鋁、銅礦石等,應當利用我們的外匯儲備,購買擁有這些資源的企業的股份,或到國外參與勘探投標,與當地政府和企業聯合開發等。最近中鋁成功參股力拓,創造了海外并購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