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嗎?雨后拿著手電筒和小袋子去逮知了猴(蟬在蛻皮前的幼蟲),回來讓媽媽炸著吃,現在光是想想就讓人流口水。
7-8月,正是采收知了猴的最佳季節,很多小吃攤和酒店已開始把它當作時令小吃或野味佳肴擺上餐桌。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味一下知了猴的美味和營養價值。
今年雨水多,知了猴早早就上市了。市場上,鮮活的知了猴雖然價格并不便宜,每斤高達35-40元,但銷量依然不錯。
據了解,市場上銷售的知了猴一般是純野生的,每年的產量有限,市場需求量卻很大,價格也一年比一年高。很多酒店還把它當作高蛋白、低脂肪的野味佳肴擺上餐桌。
由于知了猴的營養價值高和風格獨特的良好口感,且可對人體發揮多種滋補藥效的功能,民間早有把知了猴比喻成可以讓人長生不老的“唐僧肉”。中國中醫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姚乃禮指出,《中國藥材學》中記載,知了猴有益精壯陽、抗菌降壓、保肺益腎、治禿抑癌等作用;蟬蛻中富含甲殼素等物質,具有疏風散熱、透疹、補腎、清熱、解毒的功效,人們常用它來治療外感風熱、咳嗽喑啞、咽喉腫痛、風疹瘙癢、遺尿、腸炎、小兒夜哭不止等癥。
裹“天婦羅粉”炸著吃最好
知了猴最好吃的是背部,全是條狀的瘦肉;腹部比較膩,圓錐狀的殼里面盛滿了一肚子蛋花一樣的東西。但知了猴一般是整只煎的,也就不好挑肥揀瘦。 知了猴最通常的吃法是油炸,吃起來又香又脆。中國保健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西木說,油炸知了猴雖然味美,但破壞了其本身所含的營養,不妨像日本天婦羅炸蝦一樣,在外面裹一層天婦羅粉,然后在油鍋里過一下就撈出來,里面的蝦肉很嫩,營養基本上沒被破壞。
具體做法:150克知了猴洗去泥沙,取出撒上一些細鹽腌漬半小時;也可將知了猴下沸水鍋燙死,再用鹽水泡上幾個小時或放在鹽水鍋里煮一段時間。鍋里加入少量橄欖油,油鍋燒至四成熱后下鍋炸,炸至蟬衣變成金黃色時,撈出控油裝盤,然后撒入細鹽和味精、孜然、辣椒粉即成。
全球興起“食蟲熱”
地球上現存的昆蟲有100多萬種,科學家發現,有些昆蟲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它們體內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各種維生素,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其營養成分的含量、結構比畜禽肉類更為合理。
美國曾用蚯蚓制作出的食品多達2000多種,日本人用蠅蛆粉制“老年酥”,墨西哥用螞蟻做“魚子醬”,“油炸蝗蟲”在泰國身價百倍……中國人也有食用昆蟲的習慣,江浙一帶的人喜歡吃蝗蟲、蠶蛹,湘西人對炸馬蜂幼蟲很感興趣。云南新平縣境內的哈尼族人民都舉行各自不同的“吃蟲節”,到時家家戶戶餐桌上總少不了油炸蝗蟲、腌酸蚱蜢、甜炒蝶蛹、蚜米泥鰍、油炸螞蚱等別有風味的昆蟲菜肴。 (周 情)
知了猴兒時美好回憶
“知了猴”,這是知了在蛻去蟬衣之前的名字,很形象、很生動;“金蟬”,則是知了猴被油炸后制成的美味的名字,同樣生動、形象。
抓知了猴,這在很多孩子心目中,是盛夏里的一件盛事。每當夜幕降臨,孩子們就會拿著手電筒和小袋子興奮地走出家門,在樹林中急切地穿梭。手電筒在每棵樹的枝干上掃來蕩去,間或定格在某個位置上,隨之而起的是一聲歡呼,再看那個位置的核心,必然就有一只被光罩住了而一動不動的知了猴。
回到家,孩子們先會驕傲地高舉了裝滿知了猴的袋子,將袋子嘩啦啦地擺弄著。等把大人的目光都吸引到袋子上后,才不緊不慢地把手腕一翻,袋子的開口向下散開,那些土褐色的弓著身子的爬蟲一下子聚集到一只面盆中,以為到了新的世界,就爭先恐后地施展起拳腳。而孩子此時則像個大獲全勝的將軍一樣,自得地欣賞剛剛抓回來的俘虜。面盆被知了猴的拳腳抓撓得發出嘶嘶啦啦的響動,這響動把孩子的心弄得癢癢的。
孩子感到自己的饞蟲被勾出來了,就把面盆放到水籠頭下,把水開得大大的,讓嘩啦啦的水流把知了猴身上帶的泥沙沖洗干凈。接下來,就要在面盆里撒上一些細鹽,半個小時后,這些知了猴的身子弓得更加厲害,卻顯然已精疲力竭,似乎已明白即將面臨的命運。孩子們就把這些俘虜一一從鹽水里撈出來,控干水,迫不及待地央求大人們燒上油鍋。
油燒到六七分熱后,孩子把這些知了猴倒入鍋中,隨著“刺啦”——一聲脆響,屋子中立即溢滿了一種清香———這種香味即不像肉那么油膩,又不像青菜那么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