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爆發的糧食短缺危機,再次讓農業進入美國政治、經濟、傳媒精英的視野。“民以食為天”不僅是維系人類生命的直白箴言,更是蘊含政治智慧的升華。作為美國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業,長期以來深受美國媒體的關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時代》等報刊,CBS、CNN、ABC等電視及網絡全年大量進行著涉及農業話題的新聞及深度報道,為農業科技知識普及與傳遞、農業市場價格、供求關系等信息的提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美國農業新聞包括農業報道(agric-ulture journalism)和農場新聞(farm news)兩大部分。前者主要圍繞著宏觀農業形勢及政策展開,包括農業及人口統計、農業經濟、農業技術、國際貿易等。后者涉及幫助種植、挽救受害作物及對受傷農夫的農場救援,農場勞工糾紛處理等內容。
美國農業新聞記者力求做到專業、權威、準確與實用。這些報道原則在美國得到兩個體系的保障:一是報道內容的來源,二是其農業新聞人才的培養。
美國農業部發布的信息既是報道重點,又是記者日常信息收集積累、斟酌選題時重要的信息來源。處于信息時代的美國農業,其生產安排和產品銷售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相關信息影響,美國聯邦政府、各州縣政府都十分重視農業信息工作的管理與協調,農業信息體系比較健全,目前形成以美國農業部及其所屬的國家農業統計局(NASS) 、經濟研究局(ERS)、海外農業局(FAS)、農業市場服務局(AMS)、世界農業展望委員會(WAOB)、農場服務局(FSA),以及首席信息辦公室等機構為主體的信息收集、分析、發布體系。
比如針對全球糧食緊缺,價格飛漲的問題,美國農業新聞記者要做其對該國糧食市場影響的選題,那么第一步就是迅速瀏覽美國農業部網站及其它類型媒體,來獲取美國農業部農業市場服務局的市場新聞報告。該報告涉及有關棉花、牛奶及其制品、水果和蔬菜、肉和牲畜、禽類和蛋,以及香煙的價格、數量等信息。這些信息由聯邦及各州通訊員提供,通訊員收集、分析和評估信息的工作受聯邦雇員所監督。市場新聞報告通過美國農業部市場新聞衛星通訊系統傳輸給各廣播電臺、電視臺、報紙、貿易刊物等其它政府和公眾設施,由它們向社會傳播。美國農業市場服務局從信息收集、分析、評估層層體制化、程序化,嚴謹有力地保證這些數據的及時、準確與公正。
從事農業研究的科研組織與大學機構也為報道的專業權威、準確、實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從這個角度講,記者大大受益于1862年頒布的莫里爾土地贈與法案(the Morrill Land Grant Act)。該法案確立規則:州政府可以利用公眾土地幫助籌措農業和機械藝術學院的經費。
通過土地資助,美國建立起大學中的農業教育。作為回報,這些受資助的學院需向公眾開放研究成果技術,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讓美國大學科研機構的農業研究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隨著這些學院增加農業貿易、農業經濟、農業市場等專業,它們對農業發展趨勢狀況、預測分析等研究成果,也成為記者的重要新聞來源和寫作的權威依據之一。
美國不僅密蘇里大學、芝加哥大學、愛荷華州大學、威斯康星大學等近百所大學設農業新聞院系、專業或課程,社會培訓機構也在培養農業新聞人才。加上農業新聞人才的培養主要設在農業學科下,其從業人員具有豐厚的農業科技專業知識,了解專業的農業經濟學、貿易學,知悉農場主的所需,再加上經過一兩年新聞采訪寫作的教育,因此美國農業新聞報道能夠在權威、準確、實用性上獨占優勢,同時也保證了美國農業新聞報道的可讀性。(林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