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胡椒“源頭”
位于海南島東南沿海的瓊海市,不僅是譽滿天下的“紅色娘子軍”的故鄉,而且是中國胡椒的故鄉。據海南官方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海南胡椒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全國92%以上,收獲面積達到35萬多畝,產量3.29萬噸,居世界胡椒產量第六位。而今年僅瓊海一市的胡椒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年產量已接近1萬噸,今年新增5000多畝。海南是中國胡椒之“最”,而瓊海則是海南的胡椒之“最”。“中國胡椒看海南,海南胡椒屬瓊海”的盛譽,其實都蘊藏在瓊海無邊無際的椒園里。
但瓊海的胡椒之“最”,不僅僅在于它的“龐大”,還在于它在中國胡椒種植史上無可取代的“久遠”。瓊海是中國的胡椒“源頭”。在瓊海市近郊的一個山坡上,至今仍然生長著一株貌不驚人的胡椒,那是中國第一株胡椒,后人將其尊稱為胡椒“母樹”。從那株“母樹”算起,中國胡椒種植已經有61年的歷史!
1947年春天,僑居馬來西亞的瓊海籍中年男子王裕文攜帶他的家眷登上了回歸祖國的客輪。在他的行囊中隱藏著一個“秘密”:有三株胡椒苗被精心包裹在一個特制的小匣子中。王裕文知道那是“禁運”物品,但他也知道自己的家鄉還沒有胡椒,這次回國定居的第一件事就是無論如何要把胡椒種苗帶回去,這已是他多年的心愿。王裕文一回到他的家鄉瓊海——現在的瓊海市嘉積鎮加超村,就把三株胡椒苗種在他家附近的一片坡地上,當年全部成活,三年后開花結果!可惜的是,幾年后其中兩株被一場臺風劫殺,最大的那株得以幸存。1960年,王裕文老人在“母樹”旁那幢簡樸的宅院里去世,但他“繁衍”的胡椒家族已經非常興旺。如今61歲“高齡”的“母樹”子孫已遍及海南,這又何嘗不是一幕已然銘感后世的天人奇觀和生命奇跡!
普及標準化生產
瓊海市境內規模最大的胡椒園當屬海南農墾東紅農場的胡椒種植基地,或許是因為企業帶動的緣故吧,這里除了農場幾百畝、上千畝連片的椒園之外,地方農戶的胡椒種植也頗具規模。但這個胡椒基地的標本意義不僅在于它的規模化和產業化,更在于它的標準化示范作用。據海南省胡椒協會秘書長馮克煌介紹,胡椒生產的標準化,從管理層面上講,就是統一規劃、統一規格、統一指導技術、統一排灌、統一機耕、統一有機肥、統一定標、統一機械鉆穴、統一石柱、統一遮蔭等等。從技術層面上講,就是要逐步改變傳統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從土壤檢測、育苗選種、施肥灌水、摘花養蓬、病蟲防治,一直到采果加工等各個具體環節,都要充分融入現代科技元素,都要充分體現現代科技內涵。胡椒種植標準化和傳統耕作的本質區別,不僅在于前者從根本上擺脫了后者那種見縫插針、聽天由命式的小農經濟的自然性和隨意性,而且還在于它取代后者的同時建立起了一種具有現代農業風范的發展方向、發展道路、發展制度和發展體系,甚至建立起了具有深刻影響力的發展思想和發展觀念。
東紅農場胡椒基地,絕大部分正值蓬勃旺盛的生產期,在3月的陽光下,顯得郁郁蔥蔥,蓬勃激揚,蔚為壯觀。如果僅僅靠企業的基地,目前尚不足以撐起瓊海胡椒產業的大廈。在這些企業的身后,還有一支不可忽視的胡椒“生產力”,那就是大批的胡椒專業戶和成千上萬的胡椒家庭。他們雖然不具備企業的規模化條件,但他們同樣把自己有限的規模經營得有聲有色,有板有眼。在一些椒農的椒園里,記者強烈地感受到他們全心全意的標準化努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無論是基本設施還是田間管理,他們都同企業種植基地的大型椒園一樣做得一絲不茍,甚至記者在同他們交談時他們所使用的“專業術語”,都不遜色于基地的技術人員。在這里,才能更加深切地體驗企業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椒農都是“技術員”
要讓農墾種椒職工和地方椒農都發展起來,光靠少數幾個技術人員根本不行,要想讓所有椒園都提高技術含量,就必須讓專業技術從少數人那里解放出來,變為廣大椒農手里的常規武器。在東紅農場的一個胡椒種植生產隊,記者見到了兩位中年婦女,椒農稱她們都是胡椒種植“技術指導員”,而這樣的“技術指導員”在瓊海“到處都有”。一位李姓椒農告訴記者,他自己剛剛種植胡椒時對技術一竅不通,全仗這些“技術指導員”到椒園里手把手地言傳身教,送來了技術信息和技術觀念。他說他自己現在也在為其他椒農“傳經”,而被他“帶”出來的“徒弟”如今有不少也成了“技術指導員”。正是這種輻射式的傳遞效應,成就了瓊海椒農的素質。當然,這種技術人才的傳遞效應不是一種自發的社會景觀,而是瓊海市熱作中心、胡椒協會及東紅農場,聯手建立的一種自覺的農業技術人才培養培訓機制。
在一些椒農的家里,記者看到了兩本小冊子:《胡椒栽培技術病蟲害及病蟲害防治》和《海南白胡椒加工技術要點及其質量指標》。這類小冊子已經在全省椒農中發行了很多年,瓊海市每個種椒企業和農戶以及每個胡椒加工企業和專業戶都有。由于種椒技術的不斷提高,這種小冊子的宣傳和推廣內容也在不斷更新。
在所有的現代化發展戰略中,最具核心價值的莫過于人才發展戰略,而在人才發展戰略中,最具核心價值的又莫過于社會大眾群體的普遍“人才化”——瓊海農業技術的這種輻射式傳遞機制,正是通向這一核心價值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中國的國情或“農情”下,敢說一句“這里的農民素質比較高”實在不容易,而能夠得到相當程度的印證就更不容易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