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關“進口”的話題,都是老百姓關心的熱點,畢竟“病從口入”。也正因為如此,各級質檢機關發布的“食品合格率”數字,總會牽動人心。85%的合格率是不是太低了?95%是不是就能放心了?
就這些疑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陳君石接受了某媒體采訪。
記者:現在很多部門都在頻繁地對各種食品的合格率進行曝光,搞得人們一看到合格率低的,就精神緊張。食品合格率到底達到多少才能讓人放心?
陳君石:首先澄清一個問題,對食品安全的監管部門來說,發布食品合格率是工作,他們可以說不合乎標準的食品就是不合格的食品,不合格的食品就是不能賣的食品。但對于老百姓來說,如果把食品合格率看作是選擇食品的首要指標,就是誤區了。比如,美國人大多不會覺得食品添加劑超標是個什么了不起的大問題,而我們國家的老百姓對它害怕得不得了,這都是因為我們對食品安全的認識還不夠全面。
記者:在您看來,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的認識誤區在哪兒?
陳君石:我國現在評判食品是否合格的標準還不統一,里面涉及到的很多內容,比如菌落總數等,即便超標,通常也不會導致嚴重的健康損害。不合格不意味著有毒,老百姓沒必要對合格率過于迷信。
目前來說,我國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有: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農藥、獸藥殘留,重金屬、天然毒素、有機污染物等引起的化學性污染;以及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劑。
添加劑問題總是會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可實際上,添加劑過量對消費者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小而又小。比如當初媒體熱炒的蘇丹紅讓不少人害怕,但其實非法添加蘇丹紅的辣椒醬對于人體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遠比不上吃壞一次肚子。再比方說,曾經有一段時間,“毒瓜子”在媒體報道中滿天飛。所謂“毒瓜子”,就是指在外皮上涂了礦物油的瓜子。由于礦物油未被我國有關部門批準為食品添加劑,這種做法屬于非法使用,因此產品不合乎食品衛生標準,取締、下架、回收,都是正確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這種瓜子就是“有毒食品”。要知道,臨床上用于通便的液體石蠟(口服用)就是礦物油,而食品級礦物油則是國際上批準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涂抹了礦物油的瓜子怎么就“有毒”了呢。
相比較而言,倒是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最危險。不過,消費者也不必因此過于恐慌。就像有些食品被曝光細菌總數超標,甚至超過標準幾千、幾萬倍。乍一聽,確實讓人感覺問題嚴重得不得了。但其實,細菌總數超標并不一定意味著吃了就會有問題。舉個例子,按照我國的標準,瓶裝純凈水的菌落總數不能超過每毫升20個細菌單位,而奶粉的標準則定在50000個細菌單位。差距就是這么大,但卻都不會出現什么問題。所以,只能說,菌落總數超標的食品生產不合乎規矩,卻不能說它一定有毒。而且,我們體內本來就存在很多細菌,比如人的大腸內就有大量的大腸桿菌,人體完全可以與它們“和睦相處”。這和農藥不一樣,農藥超標了才是對人體健康有害的。
記者:如果我們不能以“食品合格率”來判斷一種食物是不是能放心吃,那到底應該憑什么來判斷、選擇更安全的食物呢?
陳君石:做到以下三點就差不多。
第一,食物應該力求多樣化,不要盯住兩三樣東西吃。韭菜容易有農藥殘留,那你為什么頓頓吃韭菜呢?吃點別的,比如大白菜不好嗎?
第二,要找名牌。我們現在多數食品,特別是加工食品都有品牌,甚至速凍的肉類,包括雞翅膀、雞大腿,都已經有品牌了。要少去農貿市場,主要依靠超市,要到大的超市買名牌。
第三,要提高一點科學知識,包括常識性的,要自我保護。比如說蔬菜上的農藥看不出來超標不超標,就拿活水好好沖一沖,因為大部分的農藥是在表面,不要泡,一泡營養就沒了;而且對于能夠吸進去的農藥,泡也沒有用。至于水果還是削皮比較保險,盡管皮里面的營養比較不錯,但是可以從別的地方去補。
當然,這三點都是原則性的東西,有些時候可能沒有條件全部做到,那就盡量去做。比如在農村,沒有超市,也買不到名牌,那就盡量保證第一點和第三點;在城市里,也有很多人自己不做飯,成天吃食堂,那就盡量做到飲食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