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簡介
白圭,生于公元前370年,卒于前300年,名丹,東周時洛陽人。
經營理念:人棄我取,人取我與;能薄飲食,忍嗜欲,節衣服,與用事僮仆同苦樂;“智”、“勇”、“仁”、“強”,誠信為本。白圭被稱為“商祖”,即商業的祖師爺。
商祖白圭,祖籍洛陽,是群雄并起的戰國時代人。他是經營農產品的商人,因擅長經商致富而名滿天下。由于白圭對經商的重視,晚年他總結出一套經商理論,為后世經商者所師法。白圭的經營之術對后世的影響非常深遠,他一生仁義豁達,備受周圍人乃至后來的史學家的肯定,是天下商賈效法的楷模,其中有不少親身實踐的行商經驗都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因此,后世商人把白圭稱作“治生祖”或“人間財神”,尊其為商業的祖師爺,宋真宗曾封他為“商圣”。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曾說:“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作為一個商業理論家,白圭留下來的商業理念聚集了經營之道的精華,非常值得后人學習。白圭經商理財,常從大處著眼,通觀全局,在經營上從不貪圖小惠小利,也從不靠詭計進行欺詐。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白圭“樂觀時變”,擅長經商,在“善為商賈”、“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的周人中,稱得上是最典型的人物。他一貫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作為自己的經營宗旨。棄者,無用也,遺棄之物;取者,購進、收購之物。也就是說,人們認為沒用的東西,就將其收購過來;或者,在人們認為某一些商品沒有什么價值或是已經貶值,為防止更大的虧損而大量拋售時,就想方設法把這些商品收購進來。
有一次,商人們都在一窩蜂地拋售棉花,有的商人為了盡快把棉花拋售出手,而不惜把價格壓得極低。白圭見到這種情況,于是便吩咐手下的僮仆掛出收購棉花的招牌,一概收盡商人手中所有現存的棉花。后來由于收購的棉花太多,白圭只好派人從其他商人那里花錢租地方來存放棉花。此時,賣完棉花的商人都又擁在了一起,搶著購進皮毛。原來,不知從哪個商人那里傳出消息,說最近皮毛成了搶手貨,冬天人們有可能從市場上難以買到皮毛。此時,白圭的倉庫里正保存著一批上好的皮毛,但他聽到這個消息后并沒有將皮毛壓在手中,而是把所有庫存的皮毛賣了個精光,從中賺到了不菲的一筆。沒過多久,由于連綿不斷的陰雨,棉花嚴重歉收。于是那些手中已經沒有了棉花存貨的商人開始到處尋找棉花。這時,白圭便以高出收購價的價格賣出了全部庫存的棉花,再次發了一筆大財。又過了一段時間,由于某種原因,滿街的皮毛突然賣不出去了,價格降得越來越低,其他商人后悔不迭,血本無歸。很多人認為,在商品貶值之機大量購進是愚蠢之舉,是將白圭經商時調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無底洞之中。但是,他們哪里知道,白圭所遵循的“人棄我取”的關鍵在于,購進“無用商品”不是無原則地購進一切已經貶值的商品,對于那些已經喪失了使用價值的商品當然不能購進。這里的“人棄我取”是指由于市場變化而出現的商品滯銷的局面,一些商家不得不壓低價格向外拋售,而白圭從中看到這種商品潛在的熱銷可能性,從而開始大量地購進。在這一時期,商家可能要一直處在投資時段,利潤的回報周期可能會變得相當長。但是,“人取我與”的時機一旦來臨,商家從中獲取的回報將會很豐厚,因為當這種商品重新熱銷時,其他商家已經沒有庫存,無法在第一時間內將商品投放到市場上。而對于已經囤積已久的商家來說,此刻卻掌握著完全的市場主動權,因此價格也會因供求失衡而上漲很多,此時想不賺錢都不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白圭與一般的貪賈奸商投機倒把、走歪門邪道的生意經不同。他說:“夫歲熟取谷,予之絲漆;繭出取帛絮,予之食。”這套做法,白圭稱之為“仁術”,而且也是實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目的所在,因為這樣一來全國的貨物就得到了流通,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又能從中賺取利潤,可謂一舉兩得,利國利民。所以,從商業道德角度看,白圭確實是一位優秀的誠賈良商。
“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這種商業理論自白圭提出并實踐以來,已經成為不同時期商界高手一種最基本的思維方式。在別人貪婪的時候謹慎一些,在別人恐懼的時候大膽一些,不斷開拓進取,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縱橫商場、事業有成的經營高手。這對于如今的經商者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大加借鑒的經商之道。所以,與其說“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是一種經商的手段,不如說是一種智慧更為恰當,只有這樣才能想常人所不想,做常人所不能,從而獲得巨大的成功和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