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簡介
呂不韋(約前292年~約前235年)是戰國末年衛國濮陽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起千金的家產。呂不韋到趙都邯鄲經商,偶見入質于趙的秦公子子楚(即異人),認為“奇貨可居”,遂予重金資助,并游說秦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嫡嗣。后子楚與呂不韋逃歸秦國。安國君繼立為孝文王,子楚遂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即莊襄王),任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10萬戶。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后因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國職務,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
戰國末年,處于四戰之地的衛國國力衰弱,呂不韋沒有進入衛國宮廷,而是從了商。有關呂不韋從商,他與其父有一段經典對白。
呂不韋問其父:“耕田獲利幾何?”
其父答曰:“十倍。”
又問:“販賣珠寶,利有幾何?”
其父答曰:“百倍。”
再問:“投資扶助一人為君,其利幾何?”
其父思考良久,答曰:“一本萬利!”
呂不韋聽后便對其父說:“當今之時,種田耕地只能解決溫飽;若能扶人為君,可有享不盡之榮華,澤及后代,我從于此。”于是,呂不韋踏上了從商與投機之路。呂不韋經商時,對商品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起千金的家產。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與一般商人眼光不同,呂不韋憑借其非同尋常的政治敏感,發現在趙國邯鄲當人質的秦王之孫子楚,“奇貨可居”,進行了大膽的“風險投資”,做了一宗買賣國家的大生意。“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他不僅買到一個國家,而且做得非常漂亮,在爾虞我詐的商場和云譎波詭的政壇呼風喚雨,成為歷史罕有的一代商圣。
據傳,呂不韋到趙國的京城邯鄲作生意。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路上他發現一個氣度不凡的年輕人。有人告訴他,說:“這個年輕人是秦昭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名叫異人,正在趙國當人質。”
當時,秦趙兩國經常交戰,趙國有意降低異人的生活標準,弄得他非常貧苦,甚至天冷時連御寒的衣服都沒有。呂不韋知道這個情況,立刻想到,在異人的身上投資會換來難以計算的利潤。他不禁自言自語說:“此奇貨可居也。”(意思是把異人當作珍奇的物品貯藏起來,等候機會,賣個大價錢。)
公元前262年,呂不韋帶了豐厚的禮物拜見了質于趙的秦公子異人。呂不韋告訴異人,如果他想謀得王位,呂不韋會傾其所有幫助他。對于當時的異人來說,王位是他所不敢想的,但他許諾,如果愿望成真,定與君共享秦國。得到承諾,呂不韋有條不紊的開始了計劃,先改變異人的生活環境,又提供異人大量的資金結交賓客,提升名望,使其打開了邯鄲的外交圈,鞏固了自身的安全。
爾后,呂不韋孤注一擲把全部家產換成奇珍異寶,西奔秦國,用錢財開路,暢通無阻。
在秦國,安國君最寵愛的是華陽夫人,但華陽夫人沒有生育,經常為自己的地位擔憂。呂不韋知道后,就找到了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向他進言一避災獲福的良策,即華陽夫人收異人為兒子,并勸服安國君立異人為太子繼承人。陽泉君權衡利弊后,接受了呂不韋的意見。因華陽夫人為楚國人,異人便改名為子楚。子楚為太子繼承人,便不能為人質。秦國要求趙國釋放子楚,呂不韋也在趙國游說,使其同意放回子楚。但秦趙長平之戰發生了,趙國禁止子楚回秦國,在這生死關頭,呂不韋用重金收買了邯鄲一門官,使子楚逃出邯鄲,順利回到秦國。
公元前257年,子楚被立為太子。次年,子楚即位,史稱秦莊襄王。他沒有忘記當初的承諾,第一道命令就是任命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以藍田十二縣為食邑,使其成為秦國集官、爵、食邑最高的人。
莊襄王死后,秦王政年幼繼位,仍任呂不韋為相國,稱“仲父”,食邑有藍田(今陜西藍天縣西)十二縣,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賓客三千,家僮萬人。在秦王政在位的前幾年,呂不韋抱著“欲以并天下”的心愿,為秦的統一事業做出了貢獻,但是隨著秦王政年齡的增長,即將親政,呂不韋意識到要發生相權和王權的矛盾,便從多方面做了應付的準備,終于在秦王政舉行加冠禮時,發生了武裝叛亂。秦王政在追查這一事件的過程中,發現與呂不韋有牽連,遂罷免了其相國職務,并下令其遷往蜀地。呂不韋看到大勢已去,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