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萬三
沈萬三,生于1306年,名富,字仲榮,俗稱萬三。萬三者,萬戶之中三秀,所以又稱三秀,是元末明初江南第一富家,也是全國首富。他當時的真實稱呼為沈萬三秀。所謂秀,是因為洪武初年民戶服役編冊,名實其資,分人為哥、畸、郎、官、秀五等,元代社會階層即如此劃分。哥是最下等,秀為最上等,每等之中又各有一二三等,每家頒布發給“戶由”(相當于今日的戶口本)一紙,巨富者謂之萬戶,沈萬三秀,乃秀之第三等也。
沈萬三年輕時是一名大海商(曾秘密協助張士誠征糧輸送元朝),靠海運發了大財,富可敵國。至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時,曾召見沈萬三,命他獻上白金千錠,黃金百斤。修筑南京外城時,當時正值府庫匱乏,沈萬三依恃他的富實,表示愿與朝廷對半而筑,工程同時開工后,結果沈萬三先皇帝三日完工而惹皇帝不高興,因此埋下禍根。后被流放云南,1393年9月逝世。
關于沈萬三發財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墾殖說”,“分財說”和“通番說”三種。
一、墾殖說。許多史料上都有記載,相傳沈萬三從“躬稼起家”繼而“好廣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資巨方萬,田產遍于天下。”沈萬三依靠墾殖發富,乃至成為豪富,號稱江南第一。
二、分財說。有人說元時富人陸道源,富甲天下,暮年對其治財者二人,以資產付之,其一即沈萬三秀也,沈萬三因得到了陸氏的資財,于是成為江南巨富。
三、通番說。據《吳江縣志》載,“沈萬三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也說:“蘇州沈萬三之所以發財,是由于作海外貿易。”這說明沈萬三是由于把商品運往海外貿易,才一躍而成為巨富的。
事實上,沈萬三之所以成為江南巨富,以上三個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關聯的。如果說沈萬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業弗替;嘗身帥其子弟力穡,”說明他有了立業的根本。沈萬三得到了陸氏巨資幫助,是因他“治財”有方得到了陸氏的認可、嘗識。他有了這樣的巨資后,一方面繼續開辟田宅,另一方面他把周莊作為商品貿易和流通的基地,利用白硯江(東江)西接京杭大運河,東入走瀏河的便利,把江浙一帶的絲綢、陶瓷、糧食和手工業品等運往海外,開始了他大膽地“競以求富為務”的對外貿易活動,使他迅速成為“資巨萬萬,田產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沈萬三把在貿易中賺下的錢一部分用于購置田產,另一部分用作經商的資本。所以說,沈萬三是以墾殖為根本,以分財為經商的資本,大膽通番,而一躍成為巨富。周莊“以村落辟為鎮,實為沈萬三之功”。
據說,沈萬三富得連朱元璋都眼紅,因而受到了朱明王朝的沉重打擊,既而衰落。《明史》記載:14世紀時,江南一個發了大財的巨商——沈萬三,為大明的開國皇帝朱元璋造筑了南京城墻后,還溜須拍馬地想為朝廷犒軍,被朱元璋眼一瞪,發配到了山高水長的云南去了。在中國史書記載的汗牛充棟的歷史事件中,朱元璋與沈萬三的較勁故事可是惟一的一次皇帝與大商人的角斗。
有關沈萬三和聚寶盆
別的人有錢,或是由于善于經商,或是由于皇帝特別厚賜,可是沈萬三的發財,靠的是一個“聚寶盆。”
據“挑燈集異”所載:“明初沈萬三貧困之時,見漁翁持青蛙百余,將事銼剞,以鏹買之,縱于池中。嗣后喧鳴達旦,貼耳不能寐,晨往驅之,見蛙俱環踞一瓦盆,異之,將歸以為浣手器。萬三妻偶遺一銀釵于盆中,銀釵盈滿,不可數計,以錢銀試之亦如是,于是財雄天下。”
還有一本郁岡齋筆記,則說:“俗傳萬三家有聚寶盆,以物投之,隨即而滿,于是致富敵國。”
從那兩則記載來看,有了“聚寶盆”這件東西,真是想不發財都不可能的了。
第一則記載,多少有點“善有善報”的意味在內,青蛙報恩,將聚寶盆呈現在沈萬三的眼前,沈萬三發現聚寶盆的妙用,全然是因為他的妻子偶然的發現,而且聚寶盆似乎也只對金、銀起作用,不然,沈萬三以聚寶盆作“浣手器”,他的手一放下去,聚寶盆中就會變出許多手來,沈萬三就變成怪物了!
不論聚寶盆的傳說真實性究竟如何,沈萬三富可敵國,倒是毋庸置疑的。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和他同筑南京城,沈萬三的那一半,先三日完工,可知他的財力還在皇帝之上,一定是他用了加倍的“物質刺激”才能達到此一目的。據史傳,沈萬三在筑了金陵城之后,又請犒軍,明太祖勃然大怒,罵道:“匹夫犒天子軍,亂民也,宜誅!”要殺他的頭,可知明太祖懷恨在心,后來終于將他的聚寶盆拿了來,打碎了埋在金陵門下,金陵門因之俗稱聚寶門,而沈萬三呢,也被充軍到了云南,財敵不過勢,沈萬三“江南一場春夢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