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簡介
胡雪巖,名光墉,幼名順官,字雪巖。生于公元1823年,卒于公元1885年,祖籍安徽績溪,是我國徽商中的著名代表人物。胡雪巖幼年喪父,作為家中的長子,他只能挑起生活的重擔,以幫人放牛賺取家用,家中生活十分貧苦。后經人介紹進入杭州“信和”錢莊當學徒,開始接觸錢莊事務,憑著自己的勤勞努力和踏實的學習,年輕的胡雪巖很快地掌握了錢莊經營的各個方面。依靠過人的經商手腕和個人能力,胡雪巖從一個普通的小伙計逐漸成長為了家財萬貫、富可敵國的大商人,由于與政界的特殊關系,亦官亦商,胡雪巖更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紅頂商人。他還是老百姓口中的“胡大善人”“活財神”,經常贈醫施藥給貧苦的人民。
在商場上,信譽就是金錢。胡雪巖深諳此道,為人一諾千金,非常重視誠信,曾親筆書寫“戒欺”二字作為店訓懸掛于胡慶余堂藥房的店內,警示后人要堅持誠信戒欺的待客之道,切不可有違背之處。胡雪巖說過:“經商無非是講個信義”,在其涉及的各項行當中他都堅守企業信用,信守“戒欺”二字,因而在老百姓心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譽,樹立了童叟無欺的形象。
據說胡雪巖創辦阜康錢莊時,接待了一位存入一萬兩銀子卻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的特殊客戶——綠營軍軍官羅尚德。這位軍官告知胡雪巖自己之所以將銀子存入阜康錢莊,一是他相信錢莊的信譽;二是因為自己要上戰場,生死未卜,存折帶在身上很麻煩。前往前線后不久,羅尚德戰死沙場,臨死前,他委托兩位同鄉將自己在阜康錢莊的存款提出來,并轉給在老家的親戚。羅尚德的兩位同鄉忐忑不安地來到錢莊,因為沒有任何憑證,原以為會遇到一些刁難,擔心錢莊會賴掉這筆賬。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胡雪巖除了要求他們找人證明自己確是羅尚德的同鄉外,沒費一點周折,就為他們辦理了手續,一并付清了本息一萬五千兩銀子。因為錢財較多,胡雪巖還表示要派人親自送銀子去給羅軍官的親人。如此重諾的胡雪巖,被老百姓廣為傳唱,錢莊的生意也隨之蒸蒸日上。
不以欺詐盈利,而以誠信仁義待人,胡雪巖做人講究“信”,經商也遵循“仁義”。在胡慶余堂開張之初,胡雪巖頭戴花翎,胸掛朝珠,身穿官服,鄭重其事地站在藥房門口親自接待顧客。恰逢一個顧客前來買一盒避瘟丹,打開包裝一聞后,覺得氣味不正,便皺起了眉頭,這一幕正巧被一旁的胡雪巖看到了,他立即詢問顧客緣由,并當即將藥品投入藥房門口的香爐中焚之銷毀,再三向顧客致歉,并讓店員另換新藥,不料當天藥品剛好賣完了,胡雪巖便留住客人,親自款待,并向他保證,三天內把新藥趕制出來。三天后,胡雪巖親自來到顧客的住處,將藥品奉上。胡雪巖的舉動感動了客人,這位顧客回到家鄉后,到處傳揚胡慶余堂大不欺客及“胡大官人仁義待客”的美譽。
做生意,胡雪巖很講究以名創利,樹立誠信戒欺、仁義經商的企業形象,獲取老百姓的信任,從而獲得更大的利潤。為樹立企業形象,胡雪巖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在“胡慶余堂”藥房創辦之初,他實施了幾個擴大藥房名聲的措施方案來給“胡慶余堂”做廣告:在三伏酷熱天時,藥房員工向過往的路人免費派發丹藥幫助解暑,丹藥雖然免費但丹藥的小包裝上都印上了“胡慶余堂”四個字;朝廷花大力氣鎮壓太平天國之時,“胡慶余堂”自主開發并炮制了大量避疫祛疬和治療刀傷劍創的膏丹丸散,以最低廉的價格供應給朝廷的軍隊使用等等。用現代經營眼光來看,這些措施具有極好的擴大聲譽、樹立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知名度、開拓商品市場、建立商事信用的作用。正是靠了這些措施,“胡慶余堂”從開辦之初就站穩了腳步,很快成為立足江浙、輻射全國的一流藥店,且歷數十年而不衰。
胡雪巖不僅在企業經營上獲得成功,還常在國家危難時,以個人財力救國救民。左宗棠帶領軍隊西征,胡雪巖出資購買糧草免除軍隊的后顧之憂;在救亡圖強的洋務運動中,他積極聘請洋匠,引進新技術,購入洋設備,提高生產力;老百姓渡江不方便,他出資開設錢塘江義渡;杭州城收復之處,城內尸體遍地,他主動捐款賑災,義葬城內尸體,還施粥給窮苦人民;得知中國文物流失海外,他兩度前往日本并以高價購回。胡雪巖也因此在老百姓中建立了很高的聲望和影響,其中形成的潛在效益對胡雪巖的生意如錢莊、絲茶、當鋪等的經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在短短的幾十年間,胡雪巖積累下龐大的財富,成為晚清時期著名的紅頂商人,世人尊其為“商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