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形勢最近一段時間一天天變壞,而看我們的報道卻是一天天給人以信心。
看到一條醒目的標題:《上海200余家企業承諾不裁員》,讓我聯想到近來不斷看到的一些新聞報道。先是山東規定企業一次性裁員40人以上須報批,后又看到北京更進一步,規定企業一次裁員逾20人就需申報。就是說,一家企業如果一次就要讓一定數量的員工失業,政府是要干預的。這對那些有下崗之虞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而政府這樣做,也是迫不得已。看新聞知道,很快就要到來的2009年,由于有600萬大學畢業生,加上多年積累下來沒有找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中國就業的壓力將會更大。如果政府現在不干預企業大量裁員,失業人口自然會大量增加,這對社會穩定是極大的隱患。
不過,像這樣依靠政府干預“不裁員”就好嗎?我總覺得這既不能算是良策,還可能會給有些企業帶來一定的困難,更讓人覺得,這與市場經濟,哪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不怎么合拍。我當然知道,我們的市場經濟就像我們的社會現在所處的“階段”一樣,還很“初級”,因此,在對“政府這只手”方面的理解與人家有所不同。印象中,資本主義社會說“政府這只手”的干預,無論如何都不是說不準企業裁員。當然,人家那兒工人可以對企業裁員進行抗議,最后的結果就是看企業工會與資本家的較量,并非依靠政府行政干預。
我想說,如果要深化改革,如果要繼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需要有獨立的企業工會組織。遇到這種事,無需政府出面,員工依靠自己的工會組織就能解決。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政府不少負擔,同時也名正言順。而不應該像現在這樣,一些企業的工會不像個工會,倒像是企業的“合謀”,而工會組織的領導更是不敢甚至也不愿替員工維護合法權益。
要想真正維護員工的權益,只有靠自己的組織:工會。試想,如果山東的企業一次只裁員30名甚至39名,它就可以不報批,這家企業的工會組織也未必會出面干預,甚至很有可能在企業做決定時工會領導還舉手同意了呢。
這一點,是否仍需要借鑒一下國外?清華大學教授秦暉在一次“關于中西文化比較的對話”中談到過這方面的問題。我們國有企業到外國去投資,一出國就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咱們工人有力量”了。據說,現在對我們最不友好的倒不是人家政府,而是勞聯、產聯等工會組織。這倒是值得我們好好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