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專家普遍認為,大范圍提高社會工資可能性不大,但卻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措施刺激消費,從而擴大內需。與專家“大范圍提高社會工資可能性不大”的判斷有所不同,網友的“第一反應”是“公務員又要漲工資了”。
有人說得好,“解決內需的最好方法,是先解決百姓的內虛”。普通百姓缺乏購買力和消費意愿,就是巨大的“內虛”。調整收入分配格局,應該向普通勞動者傾斜。但事實上,多年來工資獎金福利待遇等分配往往都是“頭重腳輕”,分配的級差越拉越大。
實際上,提高保障往往比提高工資更有效。有高度的保障,才無后顧之憂。對許多普通百姓來說,提高工資的那點錢,很可能不會用來消費,而是用作保障——存起來,防病養(yǎng)老。還有我覺得,提高人力價格比壓低工資標準更有利,這有助于避免讓勞動力廉價化。如果人工、人力不值錢,那么,公眾的收入就會很單薄,消費能力就會大打折扣。
無論選擇哪個民生方案,都是利益的再調整,具體到實施層面,該是權力主導還是百姓主導?這是一個問題。要讓利益分配變得公平,就要努力避免公眾陷入“沉默螺旋”,而是能夠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提出自己的建議。
德國傳播學者伊麗莎白·諾爾·紐曼的“沉默螺旋”,解釋了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如果一個人感覺到他的意見是少數的,他通常不愿意談論自己的觀點,以免遭到孤立,或被多數一方蔑視、敵視甚至報復;一個實際上處于多數地位,當他誤以為自己處于少數時,他也會沉默,這種沉默導致其他的多數派也以為自己是少數而保持沉默;所有多數派的沉默,又促使他們進一步確信自己屬于少數,更加“三緘其口”——如此循環(huán)往復,形成“沉默的螺旋”,形成“沉默從眾”,這就是“沉默的大多數”的悲哀。
長久以來,普通員工在薪酬分配上缺乏發(fā)言權,往往是“拿到多少算多少”,這種局面需要改變。從宏觀的提高社會工資,到微觀的一個單位薪酬分配調整,公眾都不應陷入“沉默螺旋”。打破“沉默的螺旋”,是社會公平進步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