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預期國家將繼續增加棉花收儲數量,以保護農民利益。至今國家已累計收儲棉花56萬余噸,占前期計劃的46%。市場之所以有這種預期,可能與棉花行業呼吁加大收儲力度有關。
背后的原因,是目前國家收儲行為并未使棉花及籽棉的價格回歸。據中國棉花行業協會的調查,目前,籽棉的收購價格在籽棉僅2.2元-2.4元/斤左右,甚至低于2.00元/斤,而今年籽棉的成本在2.6元-2.7元/斤左右。目前全國90%的棉花已采摘,進度同比增長2%,而交售量僅占采摘量的33%,進度同比下降24%,已形成“賣棉難”的局面。
針對這樣的局面,棉花業內的對策之一是增加國儲收購力度,即增加收儲數量。問題是,這樣做能不能使籽棉的價格回歸理性,并保護棉農利益?從目前收儲實際情況來看,這一愿望可能不能很好地實現。
主要原因還出在棉花的需求上。目前,國內紡織業正面臨歷史困境。今年1-10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1537億美元,同比增長8.6%,增幅同比下降11.5個百分點。紡織業服裝業的這種變化嚴重影響了棉花的需求。因此,盡管有國家收儲,但棉價并未回升,甚至還下跌。
但值得注意的是,收儲反倒使一些棉花企業受益。國家確定的棉花收儲價為12600元/噸,目前市場價在10500元/噸左右,棉花貿易商從市場上收購棉花轉手賣給國儲就能獲得巨大價差。而上述收儲價和市場價之間巨大的價差也容易滋生灰色空間。此前,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緊急公告,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儲備棉交易系統,對同一家交易商每10秒內只接受一次報單作為有效報單,下一個報單必須在上一個成交報單10秒后發出才能有效。中儲棉對此解釋為,“減少因網絡線路速度和計算機性能差異等對不同交易商的成交造成的影響,讓所有參與收儲交易的交易商獲得相對均等的成交機會”。但從中看來,市場上流傳的某些貿易商雇傭大批人員在網吧中刷競拍網站的說法,卻并未空穴來風。在目前2000元/噸價差的利誘下,難免不排除某些鋌而走險,違規操作的尋租行為。業內透露,還有些企業在收儲競拍時多報數量,然后將多余的指標倒手轉賣漁利。
我們必須看到,與需求下滑相比,收儲即使再增加100萬噸,也是杯水車薪,并不能有效抬升棉花市場價格。但籽棉遠低于成本價,對棉農的傷害顯而易見,很多棉農表示,明年將減少棉花種植面積。國儲收購,本是支農、惠農的政策,如果不能使棉農受益,我們就要考慮調整政策,使保護棉農利益的愿望很好地實現。對此,有專家建議加大對棉農的保護力度,一是擴大良種補貼范圍,實現補貼全國覆蓋,且直接發放給棉農;二是對棉農實行農資綜合直補政策;三是探索實行棉花最低保護價和目標價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