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的博弈正在一步步升級。
針對近期各地出現的農產品價格大幅下滑,決策層已決心進一步干預市場。“收儲力度肯定會加大。”國家糧食局一位官員說。
權威消息人士稱,包括提高進口關稅、阻擊糧食進口在內的一系列政策已成型,隨時待命。
而對于這樣一個疑似貿易保護政策的爭議聲也正變得越來越大。
博弈
11月19日,剛剛從北京歸來的黑龍江省糧食局負責人召開會議,要求各級糧食主管部門采取措施,解決農民賣糧難題。
這位負責人是三天前參加完黑龍江省大豆滯銷會議后,陪同相關領導緊急飛赴北京的。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反映東北地區賣糧難的情況,請求中央在政策、資金等方面提供支援。黑龍江希望中央能夠進一步加大政府收儲力度,同時采取措施,反擊國際大豆低價進口的沖擊。
此時,黑龍江慶安地區的豆農曾克義正在為自家17噸大豆犯愁。“豆販子喊價喊到一塊七,但挑剔得很,不能見一點雜質,還得用牙咬著不能見一點水分。怎么可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受去年大豆高價的刺激,今年曾克義把原來的玉米田都改種了大豆。
官方發布信息稱,今年糧食產量將打破1998年的水平(51229.5萬噸),創造新的歷史紀錄。而這直接引發了一場猛烈的降價風暴。
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下半年以來,玉米、小麥價格指數雙雙下跌了10%,大豆價格指數下跌25%以上。“實際情況比這個數字要糟糕得多,尤其大豆,最高時噸價逼近一萬元,現在3500元都達不到。”黑龍江九三油脂集團一位負責人說。
黑龍江省趙光農場副場長蘇興俊告訴記者:“現在即使一塊六一斤賠本賣,都沒人買。”按照蘇興俊的計算,1.65元就已經是嚴重虧損了。 “這是我所經歷過的最嚴重的賣糧難。”黑龍江省糧食局一位官員說。而現在該省正試圖給數百萬像曾克義一樣的豆農們一個滿意答復。
官商
黑龍江省糧食局知情人士表示,“相關部門已經決心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糧價下滑。”
“除了此前下達的100萬噸收儲計劃盡快落實外,收儲規模還要進一步擴大。”盡管這位官員拒絕透露具體的收儲計劃,但一個可資參考的數據是,該省農發行緊急撥付了140億元糧食收購專項資金——這筆錢可以收儲近400萬噸大豆,而該省今年大豆產量約為900萬噸。
而對于當下國際大豆低價進入中國的問題,這位官員透露,“已經引起了中央的重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接近決策層的專家則告訴記者,相關部門已經就進口大豆的沖擊作過評估,并且考慮了多項應對措施,隨時待命。“主要無非是提高關稅,或者征收反傾銷稅。”
但是他也承認,實施的難度很大。“稅率提高到多少為宜?如何認定對方是否傾銷?這些問題十分敏感,爭議也很大。”反對者主要擔心,這種政策會使中國背負起貿易保護的名聲。尤其是按照中國當初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類似的政策是明確被禁止的,最終使中國得不償失。
前述國家糧食局官員不愿就外貿政策發表評論。但他透露,“現在比較明確的是,政府收儲的范圍和規模會進一步擴大。”
眼下,地方政府已經紛紛采取行動,搶救農產品市場。新疆自治區政府日前要求仿照中央儲備糧最低保護價政策,托市收購油葵籽;福建省政府則出臺多項政策,提振農產品出口。
爭議
就在政府緊急部署農業救市之時,對于政府干預市場的爭議也越來越激烈。
在16日的黑龍江省政府會議上,來自政府部門和企業的官員都把矛頭對準廉價的轉基因進口大豆。參會的一位九三油脂集團負責人稱:“進口大豆大幅拉低南方市場,造成南北差價高達每噸600多元。”
但是,對進口大豆的批評遭到進口商的反駁,他們表示并沒有刻意針對中國市場低價傾銷,更沒有刻意操縱價格。
業內人士擔心,提高大豆進口成本的政策可能對進口商群體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提高關稅或者征收反傾銷稅,無異于強令它們破產。”
不過來自政府部門的專家仍堅持認為,控制進口是一個好政策,“如果不切斷低價進口大豆的沖擊,政府收儲規模再大也起不到托市作用。”
即使在國內市場上,不同群體對于糧油價格的期望也分歧甚大。生產者和現貨商對于價格下滑表示擔憂,但期貨市場上做空的投資者則認為,價格下滑的趨勢不應被人為打斷。
一位期貨投資商再三向記者強調:“這是一個自然的市場周期,各種基本面部不支撐價格上漲。我們還是希望糧油產業能夠通過市場實現自我平衡。”言外之意政府干預肯定會擾亂價格信號,不利于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對于糧價過低傷害到農民利益,政府完全可以通過財政補貼、金融扶持等手段進行調整,而不應直接干預市場價格。”
加工企業擔心,政府干預糧價會抬高企業的原料成本,破壞整個產業鏈的生態平衡。“今年的經營形勢本來就不好,全行業都在勉力維持。政府干預糧價無異于雪上加霜。”一位外資玉米加工企業的負責人說。
對于這些市場的聲音,前述糧食局官員表示:“企業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發表觀點,維護自己的利益,沒有問題。但作為政府卻必須在各種利益要求中找到一個多贏的平衡點。但底線是,政府肯定不會容忍價格大幅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