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提交的養老金計劃近日獲批,根據計劃,將從2009年1月1日起調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其聚焦的對象是2008年12月31日前已經辦理退休手續人員,往上調整幅度為2008年人均基本養老金的10%左右,預計為1110元。方案沒有披露總額,但2008年中央財政安排了1263億元用于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預計2009年的支出將會超過1300億元。
逐漸步入老齡社會的中國,養老是一個迫切亟待解決的問題。簡單來說,當一個社會老年人占大頭時,對社會結構和運行方式將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如果不能解決老年人的問題,其退休之后的生活如果無法得到保障,就可能會引發社會問題,進而產生極大的社會成本。因此完善養老金制度,也是為了社會穩定的目標所必須支付的代價。
尤其是聯系到目前政府計劃動用4萬億支出刺激中國經濟,除了財政直接投資外,對于個體的后勤保障或者說后顧之憂的解決,也是相當重要。民生問題有保障,消費者才愿意從口袋中把錢拿出來用于現階段的消費,否則消費者就會在投資渠道有限的條件下,用于儲蓄以應對未來的風險。這樣一來,就與政府試圖拉動內需的政策意圖相背離。因此,提高養老金從政策意圖上來講,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但具體而言,提高養老金的錢從何而來?另外,此番提高養老金的方法能不能奏效,是不是可以有效切近政策目標?
一般而言,運行有效的養老金模式,是給予參加養老保險的工人以說話的權利。有專門的代理機構,養老金既可以政府經營,也可以私人經營,獲益部分用于支付當期的養老金支出。如此一來,有助于自收自支。例如美國的教師養老金,是一筆龐大的資金,這筆資金通過公選出來的專業委員會進行打理,或委托給基金公司,或存入銀行,或參與入股,或購置產業等等,通過不同形式,實現保值增值。
當然現收現支模式還是占據了不小份額,這是因為養老金盈利的理想模式多少要在真實世界里打點折扣,這樣的話,這一代人的養老金就會出現缺口。而現收現支模式就是收下一代,人的養老金補這一代人的缺口。這個模式在正常的社會人口結構下也沒有問題,但一旦陷入老齡化社會,隨著需要支付的缺口越來越大,但提供養老金的年輕勞動力數量銳減,會使得這個缺口不能填補。而中國正面臨這樣的窘境。
此次提高養老金的部分若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那么對原來的缺口或不會產生影響。但這個缺口始終存在,從長遠來看,這不僅不利于社會的穩定,也不利于經濟的增長。之前吳敬璉和林毅夫等經濟學家曾經指出,可以用國企分紅的形式填補養老金缺口,因為國企是全民所有制企業,從理論上來說分紅填補養老金缺口不存在問題。而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財政需要大量支出,擴張貨幣又有通脹風險,因此不妨進一步推進企業改革,將國企之分紅用于養老金等保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