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思變,變則思富。麻涌是全東莞耕地面積最多的鎮區,麻涌香蕉曾經是該鎮引以為傲的農業發展品牌。但是,在香蕉種植效益逐年走低的情況下,這種驕傲卻成為當地農業轉型的羈絆。現在,全東莞第一家拿到執照的正式農民合作社、全東莞首個玉米合作社、創新公司模式管理的香蕉合作社,3個不同發展模式的農業合作社在這一香蕉重鎮,正展開一場明爭暗斗,這會給東莞農村帶來怎樣的啟發和變遷呢?
土地老化香蕉堪憂
行駛在通往麻涌的西部干道時,充斥眼前的是兩旁連片的香蕉種植地。“看到這些香蕉,就知道麻涌快到了。”一位外地人的感慨,從側面說明了香蕉在麻涌農業中所占的地位。
麻涌鎮現有耕地面積38856畝,是全市耕地面積最多的鎮區,其中香蕉種植面積32889畝,占耕地面積的84%.由于長年種植香蕉,土地老化,香蕉產出價值已逐年下降,收益為每畝300-500元。“改種”成為麻涌農業尋求新突破點的關鍵,而玉米則是目前可知的改種效果最好的品種。
20元請村民參觀玉米
“農民的信心最重要,就是花錢請他們來看,也要讓他們知道改種玉米的好處!”羅偉松是麻涌漳澎村玉米合作社負責人之一,他帶領該村100多位村民專門參觀了合作社即將收成的玉米地,而這些村民是他每人出了20元“邀請費”才請來的。大片成蔭的玉米地、顆粒飽滿的玉米,讓種了一輩子香蕉的丁叔看到了改種玉米的希望,他們當場就向合作社的社員們請教玉米種植技術。“我們合作社肯定比香蕉合作社好,玉米效益本身就高,而且我們還包銷呢!”對于幾天后即將收成的玉米和隨之開工的玉米加工廠將給合作社帶來的收益,羅偉松信心滿滿。
在漳澎香蕉合作社社長梁錦科看來,民間組成的玉米合作社可遠沒有自己的合作社來得“正規”。“我們這個好專業的,你以為是隨便說著玩的?”他所說的專業,指的是合作社“要掛牌、要有辦公室、要有章程”等等一套類似公司的管理模式。在香蕉改種上,漳澎香蕉合作社又是走在前面的。水稻、玉米、木瓜等改種品種正是這一合作社目前試點的重點。
說起正規,恐怕上述兩個合作社都無法趕上大步香蕉合作社。今年2月,大步香蕉合作社從麻涌工商分局領到了營業執照,成為東莞第一家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家專業的香蕉合作社,該社主要種植傳統的香蕉,收益比普通的種植散戶增加一成。
農民增收途徑
麻涌這三種模式農村經濟合作社,從某種側面恰恰與十七屆三中全會所提宗旨呼應。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在“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農業經營方式轉變”方面,統一經營要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
麻涌農辦主任黃偉雄認為,不管是何種形式的農業合作社,都是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土地效益的典型模式。黃偉雄說,農業合作社的存在和發展,將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成為提高土地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典型。
據了解,目前,東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3個,其中屬于合作社類型的有15個,屬于協會類型的有8個;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有2個,在民政部門進行社團組織注冊登記的3個,在農業部門登記的有13個。
三種模式的pk
1 誰的產品有前途?
大步蕉社“繼續香蕉品牌”
大步香蕉合作社由50個專業戶和一家肥料企業組成,承包了700畝農田,全部種植香蕉。大步香蕉合作社社長何建賢說,合作社里的專業戶都是種植香蕉的能手,加上長年種植香蕉,經驗豐富。而“麻涌香蕉”這一品牌效應也是他們堅持種植這一傳統品種的動力。“我們已經有了麻涌香蕉這一品牌了,為什么不繼續發揚光大呢?”
漳澎蕉社改種7個品種
以規模種植香蕉為初衷的漳澎香蕉合作社,如今也開始改種玉米、水稻、木瓜等其他品種了。在合作社承包改種的30畝玉米地里,高高低低的玉米苗長勢不一,梁錦科說,合作社特別選種了不同的玉米品種進行試點,方便今后看效益選擇品種推廣。同時,合作社還成為市農業部門香蕉改種的試點基地,試點品種包括水稻、玉米、番薯等7個品種。
玉米社改種玉米效果最好
照坊間流傳,玉米合作社的成立還源于一句玩笑話。漳澎村一位坊長曾經開玩笑說:你們都成立了香蕉合作社,我們也來成立個玉米合作社,看看誰的社好!漳澎村五坊坊長丁醒冬召集該村10個坊的正、副坊長,每人承包數十畝香蕉地改種玉米,成立了全市首個玉米合作社,組建成一個1500畝的玉米示范基地。業內人士指出,改種是麻涌農業尋求新突破點的關鍵,而玉米則是目前可知的改種效果最好的品種。
2 誰更有“錢”景?
大步蕉社800元與1000元之差
由于注重集體預防,加上種植技術水平較好,大步香蕉合作社種植的香蕉,黃葉病發病率只有10%,相對于散戶蕉林20%-30%的發病率來說低了很多。合作社的香蕉產量比散戶香蕉平均高出一成,在收益上也有明顯提高。去年自然災害多時,散戶香蕉收益為100-300元/畝,合作社為500元/畝,今年合作社收益為1000元/畝,散戶為600-800元/畝。
漳澎蕉社改種就補200元
作為市農業部門改種試點基地,漳澎香蕉合作社是合作社里改種品種最多的一個。為鼓勵蕉農改種玉米,麻涌鎮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措施。對改種玉米、花卉、苗木、蔬菜及其他作物的本鎮戶籍農戶,鎮財政給予一次性每畝補貼200元。合作社今年改種的水稻上個月剛剛收割完畢,收成700斤/畝。合作社還選取了不同品種的玉米,改種了30畝地。“我們現在改種主要是在試點,看看哪些品種適合種植推廣。”梁錦科說。
玉米社一畝年收至少2000元
“玉米1造利潤至少有1000元/畝,每年至少可以種植2造,再加上中間還可以加種冬季蔬菜,一年至少可以收益2000元/畝,比香蕉利潤高多了!”羅偉松這樣算了一筆賬,種植一畝玉米需要化肥農藥等成本為280元,人工支出為300多元,合計成本為600元/畝;預計這幾天即將收成的50多畝玉米,每畝收成為1500-1600元,則一畝地收成為1000元左右。
3 誰更激發干勁?
大步蕉社一個社員一個賬戶
大步香蕉合作社由50個專業戶和一家肥料企業組成,合作社下設理事會和監事會,處理日常事務,實行統一無公害品牌、統一香蕉品種和統一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社員每人交1000元入股金,每人掌管自己的個人賬戶,盈余主要按照成員與合作社的交易量(額)比例返還。
漳澎蕉社干活計分統一賬戶
和大步香蕉合作社一樣,漳澎香蕉合作社以往采取的也是同一種賬戶管理模式。而今年,合作社則對帳戶管理進行了創新。將同樣每人1000元的入股金(富裕者可以多出入股金)存入同一個賬戶進行管理,支出和收入都通過同一帳戶。“要么一起賺,要么一起賠,這樣才容易調動起大家的積極性。”梁錦科介紹道,合作社還采取干活計分,干一天活記一個工分,一天40元工資。
玉米社出錢入股統一租地
玉米合作社由漳澎村的10個坊長發起,聯合了該村一家玉米加工廠,每人拿出一筆入股金,共同建立了“合作社基金”,然后統一從農民手中流轉出1500畝地,全部改種玉米,收益按照股份分紅。最令農民放心的是,自合作社生產基地生產出的玉米將不愁銷路,直接與玉米加工廠簽訂購銷合同,以每年固定的略高于市場價的收購價格統一收購,然后到加工廠進行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