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的十月,正是糖炒栗子香遍大街小巷之時。走上街頭,到處可見一輛輛的手推車,正叫賣著糖炒栗子,瞧那陣勢——燒得紅紅的火爐,巨型的黑色鐵鑊,小小而飽滿的栗子在黑沙里翻炒,讓人覺得冬天似乎已不遠了。
雖然廣州的秋天不太冷,炒得熱氣騰騰的栗子似乎沒有在北方那樣使人驚喜,但是因為承載了許多人的童年回憶,每到栗子飄香的時節,總讓人心頭一熱。
也許你會說,如今食物的節令已不明顯,糖炒栗子幾乎一年四季都能吃得到,不過,要吃到最香甜的栗子,卻一定要在金秋十月后,這時的栗子又香又甜,柔糯可口,非夏天的栗子可以媲美。加上人體的氣血往往在氣候轉涼之際開始收斂,這時食用栗子進補是最好不過了。在中醫眼中,栗子對人體的滋補功能,可與人參、黃芪、當歸等藥材相提并論。栗子還是“腎之果”,對腎虛很有療效。宋朝詩人蘇轍就曾贊美栗子:“老去身添腰腳病,山翁服栗歸傳方,客來為說晨光晚,三咽徐杯自至漿?!?/p>
栗子雖有不錯的補身功效,卻從不叫嚷自己有多矜貴。這是因為,栗子在全國各地廣有種植,其適應力極強,極易成活,因而便惠及了大江南北的饞嘴貓。不過,若論最有名的栗子,卻要首推河北薊縣一帶所產的“京東板栗”,它的特點是果皮薄,易剝,果肉特別甜美。
在栗子、毛栗、板栗、栗果、大栗等眾多叫法中,廣州人另辟新徑,稱栗子為“風栗”,大抵是因為風干的栗子最美味最佳的緣故吧,又或者這名稱預示著秋風起,要過秋天了。廣東的“煮婦”,也從不吝于用風栗煲一鍋老火靚湯,滋潤全家,栗子燉雞也是她們的拿手好菜,有些手巧的,還在面粉里加入栗子做成小窩窩頭,或者將栗子入粥食。
栗子不論當作零嘴,還是炒、蒸、煮、燉,都有很好的風味,不過一次吃得太多很容易消化不良,就把它當作慢慢品嘗的美味吧。 (孟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