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新京報》發表社論《糧食安全關涉中國前途》,剖析了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筆者認為,美中不足的是,該文對中國應該建構什么樣的糧食觀只一筆帶過,而這個問題對中國的糧食安全來說,卻又非常重要。
在考量中國的糧食安全時,首先需要明確兩個相互關聯的現實:一是,由于中國人口仍處在增長階段,民眾的消費結構也在由傳統粗糧型向現代糧—肉—蔬果型轉變,在未來較長時期內,中國的糧食需求因此還將持續增長;二是,未來中國保障糧食安全供給的難度在加大,原因既在國際層面也在國內層面。
從國際層面看,國際糧食生產、投資和貿易格局對中國的影響已經表面化。在這種情況下,究竟是立足于本國生產,還是靠國際市場養活13億人;究竟對外資進入中國農業領域是完全放開還是適當限制,這類問題也有必要認真對待。顯然,中國要把糧食供給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對本國糧食市場應有適當保護。
從國內層面看,以下三個方面的明顯變化,也在沖擊以往的糧食觀。首先是工業化和城鎮化近些年來的飛速發展及對耕地的占用,使中國正面臨耕地減少與糧食需求上升的矛盾。中國在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要求和維護糧食安全之間所應做出的觀念選擇,應是以保障糧食安全為先。
其次是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已極大提高能源需求,歐美國家以糧食為原料制造能源的思想和實踐,也在挑戰中國的糧食使用方向。在此問題上,中國需要確立的觀念,也仍然應是“先糧食后能源”。最后,農業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會降低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使中國糧食生產的形勢發生不利變化。對此所完成的觀念更新,乃是國家要對農業生產采取更多保護和支持措施。
今天,更新糧食觀、重新設計糧食安全的實現路徑,勢在必行。(夢 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