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農業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卻日漸突出。農業污染占全國總污染量的1/3-1/2,已成為水體、土壤和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農業面源污染指農業生產中,氮、磷等營養物質、農藥及其他有機或無機污染物,通過農田地表徑流和農田滲漏,形成的環境污染,尤其是對水資源的污染。如何解決農業污染,是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急需解決的問題。
美日兩國農業面原污染防治立法。美國在1972年的《清潔水法》中,第一次將面源污染納入國家法律,并提出了著名的“最大日負荷量計劃”,1977年的《清潔水法》規定對農業面原污染自愿采取防治措施者,政府將分擔一部分費用,自愿采取其他措施的,政府給予減免稅額等。1987年的《清潔水法修正案》,該計劃是美國聯邦政府首次對面源污染控制進行資助,鼓勵各州實施“最佳管理措施”。
日本在1992年農林水產省在其發布的“新的食物、農業、農村政策方向”(通稱“新政策”)中首次提出了“環境保全型農業”的概念,開始致力于“環境保全型”農業的推進。隨著“環境保全型”農業的提出。一系列促進環保型農業的法律也相繼出臺。
美、日農業污染防治立法對中國的啟示與借鑒。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法律法規要先行。逐步完善的法律法規是美、日控制農業面原污染的重要依據。中國現行的環境法律體系主要針對工業城市的點源污染設計的,農業污染和農村環境保護尚缺少系統的法律和政策體系框架。在農業面源污染日趨嚴重的情況下,應盡快完善中國的環境法律體系,為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提供法律保障。
農業污染防治立法應重視可操作性。中國雖然在《農業法》、《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中只是提出了該規定所規范的主題性內容,而對于這些內容卻缺乏進一步的具體規定。應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制定配套法規。
應明確農業污染防治主管部門。中國目前的環境立法和政策措施中農業活動目前排除在環保控制之外。農業部門在促進產業發展和保護環境這兩個目標之間,往往傾向于前者。而國家環保部門對于農業污染問題,又起不到直接的控制作用。這就導致農業污染管理處于一種真空狀態。立法應明確農業部門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門,負有防治農業污染的法律責任,其它部門有義務配合其履行職責。
完善農業污染法律責任。中國現行的與農業污染防治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根本就沒有法律責任規定。二是法律責任含糊、不具體,致使法律的規定無法落實。三是法律法規責任太輕,降低了法律的權威和效力,起不到懲戒作用。美、日法律懲戒措施的針對性、層次性和可操作性可供中國學習和借鑒。 (錢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