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澳洲兩年,常聽得當地人不無自豪地宣稱:“咱們悉尼出美女!”其“鋼鞭”自然就是奧斯卡影后,年前被評為“澳大利亞國寶”的妮可·基德曼。妮可出身并出道于悉尼,她皮膚白皙,氣質高雅,有著三圍標準的“魔鬼身材”和一頭金紅色的秀發,即便在美女如云的好萊塢,也是相當出眾的。
也許是出于一種“美女情結”吧,悉尼街頭的招貼欄里便時見妮可的燦爛微笑,就連我們寓所附近的雜貨店老板,也將這位“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的小老鄉請到當街的櫥窗里為自己招徠顧客……這些鋪天蓋地、多少帶有廣告成份的“美麗神話”是否侵權,無從考證。然而,即便是侵權,恐怕那些愛管“閑事”的太平紳士們也不會出面干涉:“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再說,妮可鐘情家鄉的環境和氣候,早就在風景如畫的邦迪海灘置下價格不菲的豪宅,一年竟有一半的時間住在悉尼,人家美女本人都不說被“出賣”,有你旁人的什么相干?
聽筆者這一番神吹閑侃,你別誤以為悉尼就出了妮可,基德曼這么一個美女。其實,只要不帶有色眼鏡,你就不能不承認:“悉尼的確是個美人窩窩!”漫步街頭,即便是無意識展望,也總有幾個如同從畫中走下來的絕色女子娉娉婷婷地撞進眼簾,令你似夢非夢,頓感驚艷。澳洲雖是英語背景,但這些美女卻不一定都是藍睛白膚、高鼻金發的盎格魯·撒克遜純種,有的頭發、眼睛、膚色等已經“變異”(如栗發、灰睛、棕膚),有的索性就是一副亞裔面孔或非裔面孔……然而,這一份變奏之美卻絲毫不遜色于出過絕代佳人黛安娜的英倫三島,相比之下,則更趨“絢爛多彩”。這里面自然有環境、氣候、飲食等原因,但究其根底,恐怕還是“雜交”的優勢所致。
澳洲是一個移民國家,而澳洲最大的城市悉尼則又是移民的主要聚居地。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悉尼的移民和原住居民的比例已是7:3,也就是說,每十個悉尼人中有七個是外來移民,只有三個是原住居民,而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在悉尼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移民。澳洲提倡“多元化”,異族通婚并非鮮見,故混血兒的比例遠遠高于其它歐美國家,即便是較為保守的英裔家庭,上溯三代,也難免沒有“異族入侵”。而這種混血的結果,就必然是大面積生長靚女俊男,妮可,基德曼、流行歌后凱莉,米洛以及好萊塢“演而優則導”的梅爾,吉布森、奧斯卡影帝羅素·克羅等,就是其代表人物。
其實,悉尼之所以美女“多元”,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能夠嫁到此地的第一代女移民(特別是欠發達國家),多是花上選花而來,雖不能說個個都是“沉魚落雁”、“傾國傾城”,但至少沒有太對不起觀眾的面孔。曾在社區診所碰到一位身著天藍色越式旗袍的越南美女,她的眼睛漆黑烏亮,眼神散漫憂郁,皮膚就像是被亞熱帶的重重陽光漂洗過的,讓人過目不忘。雖然身材略顯嬌小,但卻亭亭玉立。她不會說英語,由社區的越裔義工為她作翻譯
從她與醫生的“對話”中,我們得知,她嫁來澳洲才半年,便患了用藥物治不好的“鄉愁”病……在悉尼,像這位越南美女這樣的“過埠新娘”比比皆是,即便在范圍不大,人口不多的社區里,你也可信手拈來幾朵甚至幾十朵。
除了“多元化”之外,悉尼美女還有一大特點,即“老了也瘋狂”。“少穿素,老穿花”,故悉尼街頭便常見描眉畫臉、穿紅著綠的“老妖精”。寓所附近有一家著名的賽馬場,故筆者便常到那兒去看“夕陽”風景場上隨處可見維多利亞時代裝扮、戴著各式各樣漂亮帽子的“師奶”馬迷。那日路過停車場,竟看見一輛P牌的卡迪拉克(P牌為實習駕照),驕人的標志與寒磣的P牌形成鮮明對照,頗有點“明珠暗棄”的況味。正猜測連正式駕照都還沒有就敢開豪華型卡迪拉克的車主為何方圣賢,卻見賽場里踅出一位白發蒼蒼,但卻珠光寶氣、華裳麗服的老美女,她揚著手中的彩票喊了一聲:“我中獎了!”便一頭鉆進那P牌卡迪拉克絕塵而去,一時間,竟看得我們瞠目結舌,忘了沖著那車影喊一聲:“Cool”
我們國內有美女資源的城市多多,但卻不如悉尼這樣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資源”。2000年奧運會時,悉尼為吸引各國的游客,除了在環境、氣候、風光、人文上作文章之外,還使出了殺手锏,即“美女招徠”——但凡五環“出擊”,皆有美女“赤膊”(指身穿吊帶裙)上陣,就連宣傳悉尼奧運會的小冊子里,也不忘印上幾個性感女郎。其開幕式,則更是一道美侖美奐的“多元化”風景線,充滿童真的13歲的小美女妮基(歌手)在全世界40億觀眾注視下成了當屆奧運會最搶眼的明星之一,以后便星途順當地走進好萊塢,并有望成為她的師姐妮可的“美麗”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