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
近幾年來,全國業余比賽越來越有淡季和旺季之分的趨勢在一月青島晚報杯后,整整三個月沒有,一項大型的業余比賽,但4月底,似乎成了淡季和旺季的分界嶺,因為包括黃河杯在內的各項業余大賽都在此時打響,首先拉開戰幕的就是一年一度的南方業余圍棋天元賽。
初次接到好友聞捷電話是在4月20日左右,聽說今年“金陵杯”將從江蘇省比賽升級為全國型的業余大賽,而且比賽時間也適合,4月30日~5月3日,正是“五一”假期,無需跟公司請假。可惜的是,工作以后屬于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工作、圍棋讓我疲于奔命。我更愿意把“五一”假期留給自己,好好放松一下,過一個輕松的假期,早已相約幾位好友,于是不無遺憾地婉拒了聞捷的好意。
麗水之行是快樂的,在清新淡雅之地與好友們相聚,三天九場比賽對久疏戰陣的我來說,也算是好好過了回比賽癮。但卻有點淡淡的遺憾,在六連勝小分又領先的情況下被逆轉僅收獲一個亞軍。從過程來看,也不怎么能令人滿意。4月29日在回家的路上,又聽說一起相約旅游的幾位朋友都因為五一加班無法成行。沉默半晌后,懷著試一試而又抱歉的心情再次撥通了聞捷的電話。電話那頭依然熱情如故,只是賽程讓我微微皺了一下眉,4月30日晚上開始第一輪,5月1日三輪,5月2日四輪,5月3日三輪,而且都是集中在白天下,對于體力巳略感不支的我們來說,賽程如此緊密不由暗暗叫苦,但想到麗水的遺憾,這點困難似乎又算不了什么了。于是,抵達上海后直接和朋友奔赴火車站買火車票,很幸運,在如此緊張的黃金假日里我們依然買到了4月30日下午赴南京的動車組。不到24小時,我和我的伙伴們就進入江浙行第二季——金陵行。
4月30日下午5時趕到南京,晚上7點就要開始比賽,印象中參加全國比賽以來,離比賽時間這么近趕到賽地還是第一次。熱情的聞捷早已幫我們安排好了酒店,比賽在南京全民健身中心進行,這也是南京棋院的所在地。在如此的市中心地段,南京棋院居然有這么大的場地,實在令人驚嘆。盡管早已聽聞捷介紹這次比賽參加人數眾多,但進了賽場后還是嚇了一跳:整個樓下大廳全是人,一打聽,參賽人數2400多人,共分四個賽區,這只是其中一個賽區,5段以上的高段組竟然也有100人參賽,而且已經是控制人數了。此情此景實在讓人震撼,不由感嘆南京圍棋教育實在做得太好了。
看了看報名名單,幾乎參加麗水比賽的原班人馬都趕到了南京,再加上南京本地的業余高手眾多,光看名單就知道這將是一場艱苦的比賽。成名高手有張磊、柴青穎、趙威、崔超等,還有馬天放、張一鳴、楊鼎新、李東方等一大批道場沖段少年。也好,又可以酣戰一番,好好過次比賽癮了。
第一輪對手是個南京的小棋手,贏得挺順利,更關鍵的是好好適應了下場地。讀者看到這兒,別以為我是在踢球,沒錯,確實在下棋,而且確實需要適應場地。大家肯定很奇怪,下棋就下棋,跟場地有什么關系。聽我慢慢說來,參加過比賽的朋友們一定知道,有時場地會很豪華,安排的很寬敞,軟軟的沙發,高高的桌子,敲玉余韻,那種感覺別提多棒。那就不叫適應場地,而叫享受場地了。但是,不是所有的比賽都有這待遇,有時即使場地再大,但參賽人數眾多,也就不覺得寬敞了,2400個人怎么說也不是個小數字。南京素有“火爐”之稱,“五一”的南京已步入初夏,氣溫上升到三十多度,而比賽場地安裝的是整幢樓的中央空調,有著嚴格的日期控制,“五一”還沒到開空調的時間。這下,大家明白適應場地有多重要了吧。
第二天的三輪比賽我也沒有遇到太大的麻煩,但我對棋的質量很不滿意,基本上都是不假思索地下,心根本靜不下來,總結下來,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身體過于疲勞,精力難以集中。千萬別以為下棋只是腦力活,下棋絕對需要大量的體力,細心的愛好者肯定會發現比賽中不少棋手會大啃巧克力,這絕不是他們貪吃或對巧克力有特殊愛好,這僅僅是為了補充體力。比賽的結果往往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棋力,二是體力。第二,太熱,比賽場地像個巨大的蒸籠,就算不動,汗也會不斷滴下來,感覺不像在下棋,更像在踢球了。但是客觀條件是無法改變的,只能把這些艱苦條件當作一種鍛煉和考驗了。隨著比賽進程的深入,強強對話將越來越多,如果僅僅發揮出當天的水平,實在難以想象。但是,那天下午的比賽時我卻收到了一份禮物,這份禮物直接改變了后面比賽的進程。那天最大的新聞是崔超到了賽場,先交代一個條件,崔超第一輪棄權了。原因是上午學校考試,考完試沒買到上海到南京的火車票,只能改坐大巴,結果遇上堵車,用崔超的話來形容是:“坐到一半時,有點想下車的沖動,但已經離上海太遠了。”也許,這就是傳說中的進退兩難,最終,小崔還是選擇了進,盡管第一輪棄權,對比賽成績影響很大,但下棋并不僅僅是為了成績。那一天強強對話并不多,僅有的一場對沖,張一鳴力克趙威,報了在麗水的一箭之仇。
第三天上午第五輪比賽,我開始了與沖段少年的“對抗賽”,第一輪遇上了“小神童”楊鼎新,小楊盡管才10歲,但水平已經到了強力沖段少年的程度,是今年定段賽上的有力競爭者,這盤棋我前半盤還是下得不知所云,在中盤時,我亮出了“絕技”——也就是昨天收到的禮物——扇子。原來,昨天老朋友雙元棋具的吳總,看我下棋下得滿頭大汗,馬上贈予我扇子一把。棋手用扇子不是什么新鮮事,職業棋手,業余棋手里比比皆是。但是,大多數棋手更多地把扇子當做一種道具,下棋時拿著把扇子,既可以定心,減少隨手棋,還可以當做把玩的工具。可是,這次比賽,我發揮了扇子的本質作用——防暑降溫。也許是后半盤心比較靜,也許是覺得形勢已非放手一搏,后半盤終于進入了比賽應有的狀態,比較幸運地逆轉勝。
第六輪,我又對上了聶道的小將王一名,那盤棋一波三折,后半盤小將拼得很兇,一度我都覺得局面有點失控,只是前半盤優勢比較大,最終順利過關。第七輪,我對上了馬天放,也許有些朋友對這名字并非很熟悉,但只要提到他的網名“育紅小學”,那么我相信熟悉的人一下子增加了至少一倍。小馬在網上練棋,自學成才,實屬不易,而且孩子天真淳樸,說話也彬彬有理,著實討人喜歡。只是棋盤上的小馬就不那么招人喜歡了,棋風兇悍無比,能戰斗的地方絕對揪著對手一頓毒打,而我下棋經常憑感覺亂下,結果就是不斷被揪住毒打。而且小馬下棋姿勢獨特,手拿棋子的姿勢像拿象棋一樣,看著還真不適應。整盤棋我一直在苦戰中度過,只是官子時便宜了一些,小勝了4目半。第8輪,我又對上了聶道的沖段少年曹雪吟,對手擺出一個超大的模樣,我只能深深打入,一下子就形成了魚死阿破的局面,不過這一天的運氣確實不錯,在最關鍵時候,幸運女神再次眷顧了我,我抓住了對手的一次失誤,吃住了他的棋筋,棋局也就戛然而止了。
這一天,簡直成了和沖段少年的對抗賽,和四位小棋手的對局讓我有種體力不支的感覺,但沖段少年們卻每天都過著這樣的艱苦生活。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這樣刻苦訓練,沖段少年和他們的家長們確實是為圍棋付出最多的人群,值得我們每一個圍棋愛好者尊敬。
又是惟一的全勝,又是還剩最后一天的三盤棋,麗水的噩夢會重現嗎?會再次被逆轉嗎?而這次,我小分遠不如麗水那么多,而且競爭對手眾多,馬天放、張一鳴、曹雪吟等棋手都一敗緊迫著,而趙威、楊鼎新、張磊、崔超、湯靖軒等棋手也僅僅兩敗虎視眈眈,一切,都要等到最后一天。
最后一天,我上午兩輪分別迎戰張一鳴和張磊,有了麗水的前車之鑒,這兩盤棋都下得非常謹慎小心,隨手棋也大大減少。經過前3天的對局后,我也漸漸進入了狀態,這兩盤棋的對局質量較之前幾天有明顯的改觀,應該說,這兩盤棋我都發揮得很不錯,就這樣,迎來了最后一輪,對手是曾經在今年晚報杯上和我酣戰一場的安徽沖段少年李東方。
那是在某年的晚報杯上,我和小李相遇,那盤棋從頭到尾就是一場黑砍,幾條大龍糾纏在一塊,只記得當時來了不少上海觀戰的朋友,一開始看我和一個小孩下都很放心,觀者寥寥,但到了最后全搬了張椅子在旁邊看,晚上吃飯時也一直在討論這盤棋。李家慶老師觀后也評論現在小孩實在太能搏了,晚報杯確實難下。可見,那盤棋有多激烈,因此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這盤棋對局時的狀態我比晚報杯時要好了不少,而相反小李卻完全的不發揮,我早早確立了勝勢,11連勝,終于沒有讓逆轉的悲劇再次上演。值得一提的是,中午不少朋友紛紛告訴我下午不用再下了(請注意是紛紛),10連勝肯定提前奪冠,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幫我出主意,開始商討下午可以去哪里玩。我當時盡管懷疑,但看他們言之確鑿的樣子,還是相信了,只是抱著對所有參賽選手公平的態度,全力以赴地下好最后一盤棋。結果小分出來了,盡管我和前六名都對局過,但我前四輪對手中有兩位棄權了后面的比賽,小分奇低,比第二名低了10多個小分。如果下午不下的話,將穩穩地獲得第二名。我想,流行于棋界的“張飛”的名詞就是這么出來的吧!
比賽落下帷幕,我、馬天放、曹雪呤、張一鳴、楊鼎新、王一名、趙威、湯靖軒、柯杰、崔超獲得了前十名。
除了比賽本身以外,這次金陵之行同樣也讓我深受感動,老朋友聞捷、王心嘉、梁程和新認識的南京棋院唐院長、施敏總教練以及德高望重的施老爺子等等新老朋友的熱情招待,確實讓我體會到了以棋會友的真諦,也感謝和我一同前往南京的上海朋友們,這次金陵行確實非常愉快。只是,一個禮拜后,下一站,紹興的黃河杯會是如何呢,且聽下回分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