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發生在第六屆“威凱房地產杯”全國象棋排名賽上的棋例糾紛,隨著時光的流逝已經落下了帷幕,然而由它的出現引發的棋界爭論至今未止,網絡上仍各抒己見。棋界的同仁們也由爭論進入深思,為什么執黑棋的孫浩宇冷靜之后,對于該棋例的判罰結果仍要保留個人意見?為此我輾轉難眠,疏理思路,追根溯源。逐漸地我發現《2007年象棋競賽規則試行本》中對于同一個本質的待判局面,用不同的棋例條款裁決,竟能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相互否定的結果,這才是棋例糾紛的癥結。倘若這個癥結不從根本上解決,棋例糾紛必將繼續發生!
如圖1是試行本第七章棋例細則中的圖11。試行本對其裁決為:紅馬長捉黑方無根車(動子捉子),黑車避捉的同時有一步為捉馬,另一步為車炮聯合捉(靜子吃子)吃紅方有根車,應由長捉無根子的紅方變著,不變作負。
依照試行本第26條棋例總綱第3款之規定,這個裁決結果是必然的。然而不容忽視的是,黑方的兩步平車,其走棋性質的本質均構成從捉到捉在本質上發生變化。
圖2即是引起棋例糾紛的待判局面。這個局面被裁判長判決為:紅方馬三退二捉車為“捉”:馬二進三為“兌”。黑方兩步平車,走子前黑炮不能抽吃紅七路馬,否則要丟車,走子后方能退炮抽吃紅馬。這是在本質上發生了變化,從不能構成得子到得子,按“捉”處理。紅方是“一捉一閑”,黑方是“兩捉”,當然由孫浩字變著了。

裁決此例的理論依據是試行本第七章棋例細則中第11條:凡是走子前已經捉著對方子的棋子,走動后仍存在“捉”,在形式上和本質上未發生變化時,仍應按閑處理。
反之,在形式上和本質上發生變化時,則應按捉處理。
上述兩個棋圖,其黑方的走棋性質的本質,都是從捉到捉本質上發生了變化,又都從《2007年象棋競賽規則試行本》中找到了裁決的理論依據,但裁決的結果卻大相徑庭。
棋例是行棋著法的法律性規定,是保證比賽順利進行的法規。在此我建議對于同一個本質的待判局面,必須且只能有一種裁決結果。筆者的個人觀點是:凡是走子前已經捉著對方子的棋子或相關子,走動后仍存在“捉”,若在本質上發生變化時應當按“捉”處理。同時堅信這個問題會在新規則正式出版時得以解決。
編輯 小 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