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擅長編劇的朋友可否指點兩招,他說:“編劇,是學不來的,要靠天分#65377;”
問填詞人如何填詞#65377;“填詞不用學的,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怎樣教還是不懂#65377;”
小說是怎么寫的呢?小說家答你:“寫小說,很難說#65377;會寫的人自然會寫#65377;”
我失笑#65377;下次學生問我問題,是否也可勸他們“不用學”#65380;“學不來”#65380;“沒天分認命算了”?
但這的確是向人請教時最常聽到的答案#65377;或許他們只是膩了回應,希望封殺朋友輕率欠誠意的追問#65377;
這些人口中的“天分”,如果是指百年一見的才華,那么我同意,是“學不來”的#65377;所以貝多芬曹雪芹愛因斯坦弗洛伊德,世上都只有一個,他們的基因里,確有一點天賜的什么#65377;
但若只求對某課題有基本掌握,培養興趣,甚至一定程度上賴以為生,努力和學得其法才是成敗的關鍵#65377;
踏進教室,我們都不自覺被有“天分”的學生吸引#65377;他們一點就明,回答問題一矢中的,叫老師飄飄然,忍不住要將之琢磨成更耀眼的小天才#65377;
而那些功課差的學生,尤其年紀小的,往往非關天分,而是未開竅#65377;聰敏過人的老師,如果不了解他們的困難,就難以耐心地啟發#65377;
在求學競爭愈來愈熾熱的今天,“淘汰”的過程早于幼年便展開#65377;我們巴不得第一時間找出有天分的學生,重點栽培#65377;發展較遲的,一早就被打入冷宮#65377;一個日趨急功近利的社會,到底是及早發掘了下一代的才華?還是過早地埋沒了更多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