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利森的真實故事極富傳奇色彩,堪稱“現(xiàn)代版”的《一千零一夜》。
創(chuàng)建于1763年的巴林銀行,是世界首家“商業(yè)銀行”。令人震驚的是,1995年這一具有233年歷史、擁有4萬員工、下屬4個集團、在全球范圍內掌控270多億英鎊資產的巴林銀行,竟毀于一個年齡只有28歲的毛頭小子利森之手。
《搞垮巴林銀行之后》作為暢銷書《我如何弄垮巴林銀行》之姊妹篇,是巴林銀行“終結者”利森同頂尖心理學家伊凡·泰里爾心靈對話的真實文本。這樣的傳奇故事、對話和心靈結合,使得這部書讀來頗為過癮、震撼。雖然昔日的“金融流氓”已經變了,雖然這已是十幾年前的舊事了,但我們身邊的世界卻沒有太多變化。更確切地說,今天之中國正是昔日他人之世界。
在職場上,利森想幫助朋友掩蓋錯誤,小小的善意誘發(fā)了犯錯的第一步;他醉心追逐權力,害怕親人對他失望,于是不斷撒謊掩蓋錯誤;在證券市場上,他的典型賭徒心態(tài),結果讓婁子越捅越大。
作為一個心理疾病患者、心理學者和金融家,他的心路歷程,對如今中國的經濟大環(huán)境之下,每一個內心焦灼、缺乏安全感、想投資理財一夜乍富的中國人來說,都稱得上難能可貴。
“我做任何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不幸的是,在巴林倒閉以前,妻子和家庭在我眼中并沒有多大的分量——我不會為了他們而調節(jié)自己的需求。我對成功如饑似渴,貪婪地攫取每一次可能滿足欲望的機會。我不愛錢,但我愛錢所帶來的成功和地位。”利森常常因此看不清當時的“形勢”,最終,當欲望變成貪婪的時候,他的誠信開始面臨考驗。
特別讓他深感尷尬和羞愧的是,面臨考驗,他一敗涂地——開始走向欺詐、做假賬的“不歸路”。他原本可以隨時終止那些錯誤的行為,但他一直沒有那么做。不幸的是,他再也不會有改正那些錯誤的機會了。
利森誠懇地剖析了自己在經濟活動中一步步走到末路的心理歷程,以及所有失敗之處。實際上,利森的這種靈魂救贖,也可以讓那些想進入和已經進入金融界的人,提高警惕性以及承受災難、緩解重壓的能力。
“別讓這種事發(fā)生在你身上”——利森在這本書的最后一句說出了他的真誠用意。
(選自《新世紀周刊》2008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