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在網上看到一篇關于女死刑犯人的報道,出自一位富于同情心的女記者之手。記者獲準進入女犯的牢房,實地觀察她們在接受死刑的前夜的表現。文中所記載的幾名女犯,才二三十歲,都是因販毒而被判極刑的。而她們所以鋌而走險,多因丈夫或情人的脅迫或教唆。人之將死,言行異于常人,這好理解。但其中一個細節,讓我深思良久:一位女犯人,次日一早將綁赴刑場,當晚,她草草吃了此生最后一頓飯,無論記者怎么勸,她堅決不吃美味的冰淇淋,理由是“吃了會長胖”。
和這一叫人悲涼的事實相映襯的,是一樁刊登在舊金山《紀事報》周末版的趣聞:麻省一位今年剛剛慶祝過百歲生日的老太太,開始為房子做大規模裝修。這房子比她還老得多,七十五歲前她買入時,房齡已超過五十歲。此文的題目是“未為晚也”。
女囚徒臨死還講究“形象”,這笑話黑色幽默得過分,讓人讀了反而想哭。其實,她是活慣了,習慣以活人的邏輯思考,一時疏忽,才想“歪”的。人只死一次,誰也沒法站在奈何橋上,回過頭去為人間事做取舍和評判。至于后一個故事中的洋人瑞,她沒有患癡呆癥,這一耗費錢財且在若干時日造成起居諸多不便的重大舉措,是她清醒地決定的。她的宗旨肯定是這樣:哪怕活一天,也得住在理想的家居。說到死期,對前者,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對后者,壽命雖有限,但沒人說得準,不過,她們給予人們的啟示是相同的,那就是對生命的珍惜。
活著,真好;健康地活著,加上平安,在這個總算“過得去”的社會和年代,算得蠻好。舍此,還有什么奢求?一早起來,你能狼吞虎咽一大碗麥片,然后在林陰道上跑上兩三英里,再來個淋浴。該上班了,你神清氣爽地出門去,腿腳輕盈,鳥聲清脆。這就是理想的人生。如果在吃冰淇淋時,記起女囚徒的話,卻沒有“長胖”的顧忌,那么,你完全可以說,“我的人生,好得無以復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