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大學的直接源頭是歐洲中世紀的大學,迄今已有 900多年的歷史。從歷史角度,回顧這些世界一流學府的發展歷程,細述它們為推動人類文明所作出的突出成就,其中有不少我們仍較陌生的世界名校。
世界大學的鼻祖
博洛尼亞大學
1988年9月,意大利北部古城博洛尼亞云集了從歐洲乃至世界各地趕來的400多位大學校長,參加“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學”博洛尼亞大學的900年慶典。
博洛尼亞大學有一個尊稱——“歐洲大學之母”,這是指它不僅是11世紀末歐洲出現的第一所大學,更因為它是當之無愧的歐洲大學教育的先驅,是其后歐洲許多大學的樣板。1883—1887年,歐洲有5所大學分別舉辦了隆重的校慶(英國愛丁堡大學300周年、比利時布魯塞爾大學50周年、奧地利格拉茨大學300周年、德國海德堡大學500周年、瑞典烏普薩拉大學410周年),5所大學在校慶之際都寫信給博洛尼亞大學,以“女兒”的身份向“母親”表示敬意。
1496年,當23歲的哥白尼從波蘭來到意大利時,還是一位神父,他的目的是在久負盛名的博大法學院學習法律和神學。學校的一位天文學家迪諾瓦拉對哥白尼影響極大,正是從他那里,哥白尼學到了天文觀測技術以及希臘的天文學理論,開始了天文學研究。對希臘自然哲學著作的鉆研,給了哥白尼批判當時流行的托勒密地心說理論的勇氣。回國之后,他一邊行醫,一邊構思他的新宇宙體系,并最終寫出了震驚世界的巨著《天體運行論》,揭開了現代天文學革命的序幕。
除了但丁和哥白尼,還有眾多科學史和文學史上的名人都曾經在博洛尼亞大學求學或從事教學研究工作,如藝術家丟勒、詩人彼特拉克、文藝復興運動晚期的代表人物塔索、藝術喜劇大師哥爾多尼等。在13—16世紀,博洛尼亞大學在整個歐洲一直享有非常高的聲譽,是人所共欽的學術圣地。
步入近現代之后,博洛尼亞大學培養了大批的科學家、文學家和政治家,如“動物電”的發現者伽伐尼、顯微解剖學家馬爾皮基、《玫瑰之名》的作者安伯托·埃柯、意大利前總理普羅迪等。
過了僅僅3年,又一名來自博洛尼亞的學者站到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上,他就是“無線電之父”馬可尼。馬可尼16歲那年進入博大就讀,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電磁學研究之中。1895年,馬可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實用無線電報系統;1897年,他進行了一次橫跨布里斯托爾海峽的無線電通信,成功實現了人類史上第一次遠距離無線電通信。1909年,馬可尼由于這一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歷經900多年的風雨之后,這座“歐洲大學之母”并沒有失去自己的活力,依然煥發著青春的光彩,今天是意大利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之一,擁有超過10萬名在校生。
自由的堡壘
萊頓大學
萊頓是荷蘭的一個小城,位于阿姆斯特丹和海牙之間,在一般的世界地圖上甚至可能找不到。對于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萊頓大學也許不如牛津、劍橋那樣赫赫有名,但如果你知道荷蘭的現任女王與前任女王都出自萊頓大學,你一定會對它充滿敬意。萊頓大學出的名人可不少,像17世紀與牛頓齊名的科學巨匠惠更斯、20世紀初的物理學大師洛倫茲,愛因斯坦也曾擔任了20多年的特邀教授,并在這里提出了他對宇宙的看法。
萊頓大學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它的誕生富有傳奇色彩。
1573年10月,在荷蘭爭取獨立的斗爭中表現突出的萊頓城,受到了西班牙軍隊的圍困。城內彈盡糧絕,死傷近半,但居民誓死抵抗。次年,荷蘭奧倫治親王率軍趕來援助,帶領萊頓軍民炸毀城市附近的堤壩,洶涌的洪水沖垮了西班牙軍隊的陣線,西班牙士兵落荒而逃。1574年10月3日,被圍困一年的萊頓獲得了解放。
為了表彰萊頓市民為自由而戰、寧死不屈的精神,奧倫治親王決定讓萊頓居民選擇,或者免除萊頓城的50年稅收,或者在萊頓設立一所大學。當時荷蘭全國沒有一所大學,許多荷蘭人要到歐洲的其他國家去求學,因此,建立一所自己的大學成了全體荷蘭人民的迫切愿望。萊頓人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建校。
1575年2月8日,萊頓大學正式誕生。作為追求自由、解放的象征,該校將自己的校訓定為“自由的堡壘”。
從建校開始,萊頓大學就不惜重金招聘一流學者來校任教。1578年,他們從比利時魯汶大學挖來了一位重量級人物利普西斯。利普西斯是當時歐洲一位重要的人文主義者,他的到來,使萊頓大學成了歐洲“新知識”的中心。
隨著荷蘭經濟和政治的崛起,萊頓大學也迅速發展,到17世紀40年代,已成為歐洲新教世界最大的大學。在20世紀初,萊頓大學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它的物理學研究。在諾貝爾物理學獎頭20年里的24名獲得者中,出自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就有4人。
世界上最“小”的名牌大學
巴黎高等師范學校
說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小”,是指它的規模。每年,巴黎高師只招收大約200名學生,而全校師生加起來,人數也不過2000名。就是這么一個小小的學校,卻培養出了1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菲爾茲獎(數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還有法國總統蓬皮杜和兩位法國總理,其人才培養效率之高,在全球也屈指可數。
巴黎高師的歷史幾乎與法蘭西共和國同齡。1794年10月30日(法歷共和3年零月9日),國民公會通過法令,在巴黎設立公立師范學校——這是法國第一家師范學校。
1810年,拿破侖在原校基礎上成立高等師范學校,實行寄宿制,只招收男生;1845年改名為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從此開始了它的輝煌年代,為法國乃至全世界培養了無數英才。
作為法國最著名的高校之一,無數法國年輕人都以能夠進入巴黎高師為榮。
有意思的是,雖然巴黎高師招收的是全國最優秀的學生,但居然沒有國家學歷證書的授予權,不能給畢業生發放畢業證書。于是,那些好不容易從千軍萬馬中殺出來的佼佼者們,在跨進巴黎高師門檻后,前兩年還要到一所綜合性大學去注冊學習,以獲取大學三年級學習文憑和學士學位;后兩年則回到本校,在本校教師指導下準備中學教師證書全國會考和中學高級教師學銜全國會考,只有通過會考,才能獲得教師資格。
就讀巴黎高師是完全免收學費的,而且,從踏入校門的第一天起,學生們就成為“實習公務員”,除了擁有優裕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外,每月還可獲得一定數額的補貼(最新的數字是1200歐元)。在4年學習期間,他們還可享受兩年的停薪假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去國外深造。作為條件,學生們在畢業以后,必須為國家企事業單位服務6年。如果不能為國家公立機構服務,則須償還在校期間所享受的助學金及其他費用。
巴黎高師之所以聲名顯赫,自然是因為它在200年歷史里曾培養出一大批在法國乃至世界都享有杰出聲譽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