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又是一年大豆收獲的季節,圖為農民李水根(化名)家在打豆子。
村里有個習慣,誰家打豆子,大伙都去幫忙;輪到自家打豆子的時候,別人也來幫忙。這種習慣性的相互幫助的傳統是祖上流傳下來的。
上午打的豆子是父親的,一共收了40多袋(每袋100多斤),下午是兒子的,能打多少呢?按土地面積推算,兒子可以收獲20多袋。
2.打好的豆子先裝好,聽說豆子價格要上漲,1.8元/斤的價村里沒幾個人賣,大家都等著賣更高的價格。
3.中途機器塞住了,幫忙的村民坐在梗垛上休息。大家聊著家常,以逸待勞。
4.男人在外面忙,女人在廚房里忙。許多鄰居女人都來幫忙。晚飯比較豐盛,雞、魚是不可少的。
5.機器修好了,又開工了,灰塵飛揚,這是一年農民最高興的時候。2008年還算是風調雨順,比往年的收成好些。
6.豆子全打完了。
夕陽落山了,大伙幫忙把打下來的豆子運回家里,等待好的價格再賣。李水根估算了一下40多袋豆子能賣一萬多元,兒子的也能賣個七八千的,扣除種子化肥,還能剩個八九千元(兒子除外),這就老李一年種地的收入。
雖然現在豆子價格看漲,但畢竟市場行情是多變的,誰又能料得定價格就一定會上漲呢?
7.一天的活都干完了,大家放開來喝酒吃菜,還不時的碰個杯敬敬酒。
這個村,十年里只能有兩三個好年頭,其余的非旱即澇。每家的收入能勉強維持個溫飽。沒有別的副業,又沒有文化,想要特別富裕,很難。但村民們似乎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方式。
8.男人們吃飽喝足走了,忙活一天的女人們上桌吃飯了,他們無拘無束,無憂無慮、有說有笑,有的酒量還不少,半斤白酒不在話下。
9.這是李水根的全家福,后排右邊紅衣服的是大兒子,媳婦離婚,留下一個6歲的女兒。旁邊高個的是小兒子,二十五六,還沒有媳婦。他們目前面臨的三件大事,給兩個兒子娶媳婦,在前門蓋一所房子,這些加起來沒有個十萬八萬的解決不了。
李水根除了每年養三四頭豬外沒什么副業,兩個兒子也沒出去打工,因為他們出去了,地里的活忙不過來,再者,李水根認為兒子沒讀什么書,出去干活也是賣力氣,掙不了幾個錢,與其給人家賣力不如給自個兒賣力。一家人守著家里的“一畝三分地”,一年下來七七八八加起來只有1萬多元的收入(全家人正常生活沒有生病開銷),要實現三件大事,不是種一兩年地就能解決的。不過,他們很樂觀:豆價比以前高多了,國家還免除了農業稅,每畝地又有補貼,醫療保險業也在逐步推進,聽說將來還有養老保險,來年一定會比今年強。(策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