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家庭理財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是教育規劃。而我們提到教育規劃通常想到的都是給孩子的教育安排。
家庭中其實有兩類完全不同的教育安排。一類是為自身做的教育投資的安排計劃,另一類是為孩子教育做的消費安排。
國人非常重視給孩子的教育安排,而常常完全忽視自身的職業發展和培訓,這其實反映了國人注重學歷教育而忽視終身職業教育的特點。而終身教育將是現代教育的潮流和趨勢。
如果廣義地說,獲得收入的能力就是資產的話,那么人的工作技能就是一項重要的資產。提升這項資產收益能力的行為就可以叫教育投資。其實,教育的一個基本的功能是對勞動力的訓練,從而提升勞動力的價值和競爭力。因此,一般來說一個人受到的教育和培訓越多,擁有的知識和技能越多,其勞動力價值也就越大,其通過勞動獲得的收入也應當越多。
給孩子的教育安排更應該將其作為一種家庭消費來考慮。孩子的教育安排主要是基礎教育和大學教育以及大學后教育等,基本是以學歷教育為主。而自身的教育培訓則應該將其作為一項投資來考量,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投資自己都是收益最高的一項投資。這是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內容。
自身教育可以看做是投資自己,而投資最本質的特征是以投資回報為考慮的基本點。既然是投資,當然主要考慮的就是投資回報和現金流的管理問題。這也是我們在自身進修學習的選擇安排上主要需要考慮的要素。
工作的選擇與經濟利益及個人滿足感息息相關。工作是用來掙錢的就業,許多人終其一生根本不考慮他們的興趣和發展機會,而盲目找一份掙錢的工作。當然也有人真正是在選擇并從事一項事業,事業是對某種專業的奉獻,它需要持續的培訓和終生的學習,并明確職場前進的方向,對于這樣考慮工作的人,其終生的回報常常是非常高的。
基于投資回報的考慮,在安排自身的培訓教育的時候,就一定是以就業機會和事業發展為考慮原則。所以當我們在安排自身的培訓教育的時候,培訓教育的成本和收益,是我們在決定從事一項事業或者決定接受一項職業培訓首先要考慮的內容,可以說是我們選擇事業發展方向和教育培訓的主要依據。培訓教育的收益當然是指該培訓帶來的收入的增加。但不僅僅如此,還包括進行該培訓獲得的其他收益:比如成就感、滿足感、別人的尊重和對社會的貢獻等等。
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水桶理論:一個水桶能夠盛的水取決于其最短的一塊板。而且這個理論常常用于企業管理:改善企業經營的重要方法是找到企業的弱點,然后改進。對企業管理來說也許這個理論是對的,但對于個人的教育投資來說更適合的可能應該是另一個原理:竹竿原理——我們能夠用竹竿達到的最大高度取決于許多竹竿中最長的竹竿。
這個原理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提升自己能力的最佳辦法,就要找到自己的強項,然后進一步強化它。
奧運會中,我們發現奧運賽場上獲得鮮花和掌聲最多的永遠是冠軍。冠軍和亞軍盡管只有一個名次之差,但他們的總收益的差距常常是幾倍甚至幾十倍、幾百倍之巨。這也可以用竹竿原來來解釋。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姚明就應該好好地練籃球而不是舉重,丁俊輝就應該好好地練斯諾克而不是英語,聶衛平就應該好好地下圍棋而不是打橋牌。而我們普通人在自己的職業規劃上也應該發現自己的強項,然后在自己強的地方進一步發展,達到盡可能高的高度。
這個原理還進一步告訴我們:房價無論多么高,開發商的利潤無論多么厚,我們也不應該自己去蓋房。就像無論衣服多貴,我們也不應該都去自己種棉花、自己織布一樣。
當然,也包括無論股市多火,也不要自己炒股,而應該買基金,讓基金來幫你投資。
編后語:對于年輕人而言,假如你有能力在股票市場上投資幾萬塊錢,按照翻倍式的復利增長,什么時候你可以變成富翁?一萬變成兩萬,兩萬變成四萬,四萬變成八萬……看上去激動人心,但這是普通小股民根本無法做到的事情。
在知識經濟時代,其實最好的投資資產是你自己,而非任何身外之物。想一想所有的投資都有風險,有一天你一敗涂地,什么東西能把那一切再重新賺回來?只有你自己,你賺回來那一切的能力。我們認為的最好投資自己的方式就是投資在優質教育,并找到自己的強項,然后進一步強化它。(責 編 林荷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