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創業的實質就是農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同時吸引外部生產要素,在農村就地發展第二、三產業的過程。具體發展模式可以概括為十二個創業空間:
一是跟著規模企業膨脹裂變創業。主要是規模企業不斷膨脹裂變、延長產業鏈、發展配件配套企業,形成“雁陣效應”。這些企業前向和后向延伸輻射帶動小企業共同發展,雙贏共榮。開始時是進行車間、班組或家庭承包、租賃經營,后來又實行了改制或折價轉讓給個人,由此從過去的鄉村社隊企、鄉鎮集體企業分離出一大批有一技之長的職工創辦家庭工廠,走上了自主創業之路。
二是跟著大型企業配套創業。結合當地優勢區位產業,為大型國有企業、外資企業等提供零配件配套、物流配送等服務。這一類企業在吉林省比較典型,長春市綠園區為一汽配套的生產加工企業240戶,產品占一汽外購零部件的10%以上,產值占全區鄉鎮企業總產值的79%,按每戶企業平均吸納勞動力200人計算,便可安排農民就業近5萬人。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我國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大型企業會逐步增多,加之加入世貿組織后對外開放的擴大,外國大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也會增加。就總體而言,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不是此消彼長的。僅就專業化配套方面看,大企業的發展就可以拉動中小企業投資空間的增加。汽車、家電、機械、食品等行業大企業的發展,都會帶動一大批中小企業發展起來。即使是國外進入中國的大企業,也離不開當地中小企業的配套。例如,日本松下電工進入中國后,便和名不見經傳的只有50人的上海盛業有限公司聯合,組建家居裝飾有限公司,共同開拓家居裝飾業市場。
三是跟著農業產業延伸創業。農業產業化,即以農副產品加工業為龍頭,以農民家庭為農副產品原材料生產基地,以海內外為目標市場,組建“公司+農戶+市場”的種(養)、加、銷一條龍生產形式。近幾年來,政府采取優惠政策和某些組織措施,推動了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但是與需要和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蔬菜、瓜、果保鮮及其初加工和深加工,農作物的果實、秸桿、葉、皮、殼的加工利用,木、竹、藤、棕的加工利用等,都是大有可為的。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將構成農業產業的各個環節、各個要素整合在一起,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將小農戶與大產業、小生產與大市場進行有效的對接。農業產業的延伸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縱向延伸,即產加銷、貿工農的一體化延伸。二是橫向延伸,即從普通種養業向特色農業、觀光農業延伸,如“農家樂”旅游等。
四是跟著產業集群創業。利用企業之間的“共生關系”,在協作競爭的基礎上產生了分工效應和外部規模效應,形成“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產業集群,小商品大市場,小企業大集群,小人物大產業,小資本大擴張。據測算,集中起來安排就業比分散安排就業能多吸納50%的勞動力,而且這些產業集群,大都是與小城鎮發展結合,大大增強了小城鎮的內在吸納能力和外在輻射能力。
五是跟著傳統技術演變創業。即依靠傳統手工技術演變發展起來的家庭工業。許多農村手工業發展歷史悠久,具有傳統技藝豐富、能工巧匠眾多的優勢。改革之后,這些能工巧匠紛紛開辦家庭工業,根據市場需要組織生產各類小商品。例如原來農村三分之一農戶擁有紡紗機、織布機,保持著紡織土布的傳統,所以在改革后迅速出現了“家家開工廠,戶戶紡織忙”的局面。當前紡織服裝也要搞產品創新。投資方向:一是填補高檔面料生產的空白,以形成進口代替;二是創自己的名牌,提高時尚和高檔服裝的比重。
六是跟著能人帶動創業。即跟著農村各類能人和農民創業家率先創辦而發展起來的家庭工業創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一大批有見識、善經營、敢創新的能人和創業家帶頭開創,其他家庭跟著干而創辦的家庭工業占總數的60%以上。瑞安縣韓田村農民陳安靜率先創辦汽車配件廠房,全村人紛紛仿效,家家戶戶從事汽車配件生產,后來逐步擴散,發展到今天,其所在的塘下整個鎮成為汽摩配生產基地。正如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劉易斯所說:一個社會“必須有少數人愿意充當先驅者,一旦他們開拓的事業得到成功,其他的人通常將步他們的后塵而不會對事情本身加以深思,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增長取決于這樣冒險開拓的少數人。當然,這種開拓的少數人越多,他們被允許的活動范圍越廣,那么這個社會的經濟增長將越迅速?!?/p>
七是跟著地方專業市場創業。即指費孝通教授所說的那種由商人率先創辦而帶動發展起來的家庭工業。其典型的例子是改革開放初期永嘉縣橋頭鎮紐扣市場的興起。在橋頭鎮一帶,歷史上素有“挑擔奔四方”做小生意的傳統。二位長年在外的彈棉郎兄弟于上世紀70年代末在蘇州紐扣廠附近偶然發現許多丟棄的紐扣,于是撿回設攤出售,由此竟出人意料地帶出了一個紐扣市場。市場的形成帶動了橋頭鎮及其附近一帶的農村500余家農戶辦起了紐扣廠。后來還帶出了紐扣替代品及其相關產業,如拉鏈和服裝加工業的發展。義烏是專業市場帶動家庭工業發展的典型。溫州在改革開放后最早興起民間專業市場,幾乎在同一時期,義烏興起了小商品市場,但其“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因不是工業化,而是市場化”。小商品市場逐步形成“買全國、賣全國”的格局,許多個體商人看到自己生產加工更有利可圖,于是轉而開辦家庭工廠,從而帶動了家庭工業的發展。
八是跟著國際市場創業。在國際市場上,我國勞動密集型產品有一定的競爭力。例如,大家熟知的歐元流通,當然會需要為其服務的高檔產品如銀行管理軟件等,但也需要一些勞動密集型產品,浙江一家皮件廠,適時投放230萬只歐元專用皮夾子,一銷而空,大批訂單接踵而來??扑魑謶馉幗Y束后,中國在東歐的一些商人及時將生活日用品運去,滿足了當地的需求。美國9·11事件后,有人受到啟發,料定自發光材料將來可能會在高層建筑物上被大量采用,及時改產自發光材料,市場暢銷。多年來,我國產品出口年年增長,進出口總值已進入世界七大國行列,出口產品結構不斷調整,高新技術產品和工業深加工產品出口比重增加。去年雖然國際經濟形勢惡化,但出口仍有增長,空間仍然是較為廣闊的。
九是跟著高新科技產品產業化創業。高新科技產品代表未來,也非常適合中小企業經營。特別是在技術成熟之前以及技術剛成熟時,不可能大規模地生產,中小企業是大有可為的。此外,互聯網、電子商務、軟件開發等信息產業,起步投資少、對場地要求不高、設備相對簡單,一兩個素質比較高的科技人員帶幾個幫手就可以開業。還有生物技術、電子新產品等開發研究,中小企業都可以承擔。在這方面,開發空間是無限的。
十是跟著修舊利廢和循環經濟創業。如果廢舊物都能得到回收,其中的一半左右進行深加工,其產值超過萬億之多。垃圾回收、加工利用也可以歸結為環保產業,但環保產業的外延要大得多。為了適應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環保產業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且將來經濟越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提高,環保產業的需求量就越大。目前環保投資與市場需求的差距很大,國家鼓勵并給予優惠政策,而且還幾乎沒有出現競爭。一般地說,環保產業利潤率不高,但風險也不大,適合創業。
十一是跟著追求差異化生態旅游創業。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市場。要適應旅游市場發展的需要,就要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滿足旅游者旅游過程中的生活和購物需求。我國目前不僅旅游設施不足,旅游購物更差,特別是有特色的產品不多。這方面的創業空間很大。
十二是跟著政府推動創業。發展家庭工業,能有效地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增強農民市場意識和營銷觀念,提高經營管理素質,是農民致富的一條重要門路。最近十年,很多地方政府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開始注重發展家庭工業,以擴大區域經濟的總量。一些欠發達縣市區黨委、政府紛紛制定政策措施,緊挪家庭工業的發展。他們的基本思路是,在千家萬戶發展家庭工業中培養發展工業的理念,在千家萬戶發展家庭工業中學會辦工業的本領。這方面的創業空間也很大。(責任編輯許舜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