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條例》
正在起草
據中國證券網消息,中國證監會副主席莊心一日前在出席由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投保基金”)主辦的“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保護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國際研討會時透露,作為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體系的一項重要法規,《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條例》目前正在起草之中。
財政部、發改委鼓勵自主創業出新規
財政部、國家發改委2008年7月發出的通知稱,對從事個體經營的有關人員實行收費優惠政策。通知指出,登記失業人員、殘疾人、退役士兵以及畢業2年以內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凡從事個體經營(除建筑業、娛樂業以及銷售不動產、轉讓土地使用權、廣告業、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網吧、氧吧等)的,自其在工商部門首次注冊登記之日起3年內免收管理類、登記類和證照類等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
個體經營從業者免交的收費項目具體包括:工商部門收取的個體工商戶注冊登記費(包括開業登記、變更登記、補換營業執照及營業執照副本)、個體工商戶管理費、集貿市場管理費、經濟合同鑒證費、經濟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費;稅務部門收取的稅務登記證工本費;衛生部門收取的行政執法衛生監測費、衛生質量檢驗費、預防性體檢費、衛生許可證工本費;民政部門收取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費(含證書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原勞動保障部門)收取的職業資格證書工本費;國務院以及財政部、發展改革委批準設立的涉及個體經營的其他登記類、證照類和管理類等行政事業性收費;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其財政、價格主管部門按照管理權限批準設立的涉及個體經營的登記類、證照類和管理類等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
《證券公司合規管理試行規定》發布
中國證監會日前發布的《證券公司合規管理試行規定》指出,證券公司全體工作人員都應當對自身行為的合規性負責,并在其職責范圍內對公司合規管理的有效性承擔責任。中國證監會將對證券公司合規管理的有效性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將成為對證券公司實施分類監管的重要依據。該《規定》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根據《規定》,證券公司的合規管理應當覆蓋公司所有業務、各個部門和分支機構、全體工作人員,貫穿決策、執行、監督、反饋等各個環節。證券公司應當樹立合規經營、全員合規、合規從高層做起的理念,培育全體工作人員的合規意識,全體工作人員都應當對其行為的合規性負責,并在其職責范圍內對公司合規管理的有效性承擔責任。
空調節能新規明年3月起實施
如果空調能效新政2009年強制實施,這意味著空調廠商將被迫停產大部分現有低能效空調生產線。
從上海召開的“變頻空調聯盟高峰論壇”上獲悉,2009年國家將提高空調能效標準,屆時全國一年可省電800億度,相當于三峽電站全年發電量,同時將出現2000多萬臺空調缺口,各空調巨頭紛紛打出節能牌,爭當未來的行業新霸主。
根據發改委有關全面提升空調能效的最新通知,從2009年3月起,空調能效門檻將從現行五級能效比2.6,提高至二級能效比即3.2。目前在國內市場上銷售的一級空調只占10%,而四、五級空調占了70%以上。如果空調能效新政2009年強制實施,這意味著空調廠商將被迫停產大部分現有低能效空調生產線。
《汽車側面碰撞乘員保護》
明年實施
隨著國家《汽車側面碰撞的乘員保護》等一系列強制性標準的逐步執行,國內汽車廠家新上市車型必須達到強制性標準,才能列入國家發改委汽車產品公告,而在產在銷車型如達不到標準的,則必須在2009年1月18日之前的“緩沖期”內達到標準,如仍然無法通過新碰撞標準測試,將從此禁止上市銷售。中國汽車開始迎來安全大限,提高車輛出現碰撞時的安全性能將自然成為擺在各汽車生產廠家面前不可推卸的責任。
業內人士稱,新標準的實施,是我國汽車產業形成完整的碰撞保護體系的重要一步,也是實現順利出口的有力保障。這將向汽車生產廠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要通過新標準,則必須在材料、設計以及新技術的應用上做出更多的投入。據了解,在此之后,國家還將會出臺翻滾碰撞、碰撞對行人安全等方面的標準,以完善國內標準同國際標準的接軌。
燃油稅預計明年實施
據參與燃油稅制訂的相關人士透露,此前定下的燃油稅框架很可能要全部重新調整,預計要到2009年才能正式推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發布報告說,我國已經制定征收汽車燃油稅的方案,并將擇機在全國公布推行。這一消息曾引發了產業鏈中各個環節的集中關注。當時業內普遍認為,燃油稅的開征將使小排量車、柴油轎車得到私人購車者的青睞,而且將會出現更多的貨車、中巴等車型使用柴油發動機。開征燃油稅還將促使汽車生產商采用更先進的發動機技術,提高發動機效率,降低油耗。
《棉花加工資格認定和市場管理
暫行辦法》全面落實
《棉花加工資格認定和市場管理暫行辦法》將在2009年全面落實。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昨日表示,到2009年底,全部棉花加工企業都要過渡到用壓力噸位400噸以上大型打包機,并由棉花質量檢驗機構進行儀器化檢驗。
上述辦法規定,取得棉花加工資格認定的企業必須符合所在地棉花加工企業規劃布局要求。由此到2009年底過渡期結束,一批規模小、設備差的棉花加工企業將被淘汰,全國棉花加工企業將由2006年的8000家減少到24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