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劉永好,男,生于1951年,四川省成都市人,劉永好曾是四川省機械工業(yè)管理干部學校講師,1982年以后辭去公職到農村創(chuàng)業(yè)。現任全國政協(xié)常委、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民生銀行副董事長、四川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希望集團總裁。
處世箴言:適者生存;欲速則不達。
成功秘訣:學習和專注,比常人更加堅持學習,和更加堅持專注。
第一個夢想泡湯了
20歲之前的劉永好沒有穿過一雙像樣的鞋子,沒有一件新衣服。
1966年,作為年僅15歲的紅衛(wèi)兵小將,劉永好為了跟著老師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檢閱,特地挑了一件家里最好的呢子衣服。衣服是父親1949年土改的時候在地攤上買來的,據說還是英國進口的毛料,在父親和三個哥哥手中輾轉了17年后到了劉永好的手中,早已看不出原來的顏色,樣式也改了不知道多少遍,劉永好把它當成了寶貝。
1980年春節(jié),二哥劉永行為了讓自己四歲的兒子能夠在過年的時候吃上一點肉,從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馬路邊擺了一個修理電視和收音機的地攤。短短幾天時間,他竟然賺了300塊錢,相當于10個月的工資!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兄弟們的心里炸開了花。劉氏四兄弟一商量:“既然能靠修理無線電掙那么多錢,我們是不是可以辦一家電子工廠呢?”
中國歷來就不缺乏有想法的人,但是卻極度缺乏將想法付諸實踐的人。說干就干,這是劉氏兄弟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對于學計算機的老大劉永言、學機械的劉永好以及會修理家用電器的劉永行來說,生產電子產品并不是難事。很快,中國第一臺國產音響橫空出世,起了個名字叫“新意音響”。
劉永好拿著音響來到鄉(xiāng)下想和生產隊合作,他們出技術和管理,人家出錢,工廠一人一半。沒有想到,這個事情報到公社之后,公社書記一句“集體企業(yè)不能跟私人合作,不準走資本主義道路”就讓劉氏兄弟們的美夢胎死腹中。
回農村養(yǎng)鵪鶉去
音響雖然沒有做成,但是,創(chuàng)業(yè)的強烈愿望卻被點燃了。當“萬元戶”成了劉永好的新理想,那是1982年。做什么呢?搞音響投資大,何況還有那么多條條框框;而搞養(yǎng)殖業(yè)不需要很多投資,技術含量低,自己也熟悉,那就從養(yǎng)殖業(yè)開始做起。于是,在左鄰右舍鄙夷不屑的議論聲當中,劉永好和兄弟們在自家的陽臺上養(yǎng)起了鵪鶉。
鵪鶉越養(yǎng)越多,下的蛋也越來越多。每天下班回家,劉永好和二哥劉永行就騎著自行車沿街叫賣,偶爾碰到自己的學生,難免面子上有些掛不住,但錢包畢竟鼓了起來。劉永好兄弟們一商量,干脆去古家村辦一個良種場吧。
別的問題可以毫無顧忌,但是政治覺悟一定要有。為了確保自己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沒有“拉社會主義后腿”,劉永好跑到縣里找到當時的縣委書記鐘光林,問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要不要得?”
“沒啥子問題嘛!”鐘光林很開明,緊跟著提了一個條件:“你們要帶起10戶專業(yè)戶。”這個沒有問題,劉永好也是這么想的。自家沒多少錢,吃了定心丸的兄弟們馬上向銀行申請貸款1000元,結果當頭便是一盆冷水,銀行不貸!1000元錢對于銀行不算個大數,對于劉氏兄弟們卻不是個小數。
四人變賣了手表、自行車等家中值錢的物件,湊起1000塊錢。三哥陳育新(劉永美)率先“停薪留職”,下鄉(xiāng)當起了“育新良種場”的老板。為了保險起見,劉永好和大哥、二哥決定隨后再跟進。“良種場”的主營業(yè)務是孵小雞、養(yǎng)鵪鶉和培育蔬菜種。沒有孵化箱,他們到貨攤上收購廢鋼材,然后到工廠租用工具自己來做。為了建廠房,劉永好從成都買回一拖拉機舊磚,由于道路狹窄,拖拉機無法進村,舊磚被卸到了兩公里之外。劉永好帶頭,幾個農民兄弟幫忙,手抱肩扛,愣是把一車磚給搬了回去。
1983年底,兄弟們一盤點,這一年育新良種廠孵雞5萬只,孵鵪鶉1萬只,并帶出了11個專業(yè)戶。
災難降臨
天有不測風云,轉過年來,一場“滅頂之災”驟然而至。
1984年4月的一天,資陽縣的一個專業(yè)戶找到他們,一下子就下了10萬只小雞的訂單,這可是筆大買賣!被沖昏了頭的劉氏兄弟馬上借了一筆數額不少的錢,購買了10萬只種蛋。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2萬只小雞孵出來交給這個專業(yè)戶之后不久,他們便聽說這個專業(yè)戶跑了。他們去追款,發(fā)現交給這個專業(yè)戶的2萬只小雞,一半在運輸途中悶死了,一半在家里被大火燒死了,對方已經是傾家蕩產。
“下單的人已經跑了,他老婆跪在地上,讓我們饒了他。看到這樣子,我也沒有什么好說的。但剩下幾萬只小雞馬上就要孵出來,而我們又沒有飼料,這時候又是農忙時節(jié),農民不會要,借的錢又要馬上還,我們真的是絕望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劉永好的語氣中還是透露出一絲悲涼。
走投無路之下,兄弟們一碰頭,商量著究竟是從岷江的橋頭跳下去,還是隱姓埋名遠遁新疆。那次會議,真有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感覺。最終,他們決定留下來,不逃、不躲,正視并解決這個問題。
想來想去,既然農民不要,就把種蛋和小雞賣給城里人。于是,兄弟四人連夜動手編起了竹筐……劉永好帶著雞仔去農貿市場賣,一竹筐雞仔加一個瘦弱的人,撐死了也占不了多大地方。但農貿市場上的商販們一個個都有自己的勢力范圍,彼此寸土不讓。劉永好初來乍到,想在他們的身邊安營扎寨,門都沒有!磨蹭了一天,他也沒有找到安身之處。但是,雞仔是不能帶回去了,晚上向一位好心的大爺借了一個板凳,坐了一宿。
人就是這樣,沒有逼到份上,誰都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當你堅持到不能再堅持,執(zhí)著到不能再執(zhí)著的時候,事情也就成了。第二天,劉永好終于靠自己的誠懇得到了一個地方。這一天,一竹筐的雞仔總算是賣完了。
其他的兄弟和劉永好一樣,連著十幾天,每天都是凌晨四點就起床,風雨無阻,蹬3個小時的自行車,趕到20公里以外的農貿市場,再用土喇叭扯起嗓子叫賣。連他們也沒有想到,雖然身上掉了十幾斤肉,下雨天里摔得跟泥猴一樣,但8萬只雞仔竟然全部賣完了!
從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師到被學生看不起的市場小販,劉永好經歷了商業(yè)人生的第一次磨難,直接的結果是心理逐漸走向成熟。說好聽的,他的內心從此變得堅強起來;說不好聽的,他的臉皮從此變得厚起來。無論是內心的堅強還是臉皮的增厚,都是在那樣一個年代奮起成功的人所必備的條件。
1986年,劉氏四兄弟決定用一個充滿美好前景的詞來重新命名自己的養(yǎng)殖場——“希望”。
成為中國飼料大王
誰能想到,被稱為城市“牛皮癬”的“小廣告”,開山鼻祖竟然是中國首富劉永好。從賣鵪鶉蛋開始,劉永好就積累了一整套散發(fā)張貼小廣告的經驗。“希望”牌飼料一面世,劉永好馬上帶著自己的小廣告下了鄉(xiāng)。
劉永好回憶說:“我租了一臺刻印機,請一個寫字好的朋友寫好廣告語。創(chuàng)意是我做的,稿子是我寫的,刻是我找人刻的,貼是我自己貼的,每家每戶豬圈都貼上了我們的廣告。后來我們又做墻頭廣告。我們喊的口號,最開始是‘養(yǎng)豬希望富,希望來幫助’,后來是‘吃一斤長一斤,希望牌奶豬飼料就是精’。那個時候,這種廣告方式成本低,效果特別好。”
從此,希望飛速發(fā)展,三五年時間,便成為中國飼料業(yè)的霸主。
爾后,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劉永好的名字常出現在前十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