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標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20多年前,他是小學教師;10年前,他是企業的法人代表;7年前,他是潘長江的經紀人;而現在,他是孝感文化演藝界的領軍人物,他所領導的孝感演出中心,是孝感市唯一具備演出資格的合法演出與承辦機構,在湖北省地級市演出機構中一枝獨秀。
在涉足文化界之前,何標在他的家鄉鐘祥市先后從事教師、工廠業務員、公司負責人等職業,直到1996年,他南下廣州,已過不惑之年的何標,敏銳地意識到文化演出市場的商機。他聯系了幾個熟悉文化市場的朋友,把當時人氣很旺的青年歌手甘萍請到湖北巡演,反響很好。初步嘗試的成功,堅定了他從事文化藝術工作的決心。
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國內演出市場徘徊不前甚至急劇滑坡。1999年,文化體制改革深度推進,在這一背景下,何標被聘任到孝感市演出中心任職。2002年,他被聘任為演出中心總經理、法人代表。看似一帆風順,何標卻付出了時間、精力和心血。他勤于學習、善于學習,“活到老,學到老”是他的信念。為了學習和補充知識,他每年訂閱報紙、雜志,購買光碟等要花上萬余元。
豐富的生活積累、商海里練就的眼光和文化知識的充實,使得何標在文藝演出市場上逐漸找到了靈感。他用“涉深水以搏蛟龍”的勇氣和膽識,迎接新時期文化市場的挑戰。傳統的演出單位是“等”、“靠”,服務單調,充當的是“中介”的角色,收入來源是“管理費”;他果斷地把公司經營模式從無序向有序、粗放型向精密型、保守型向開放型、經紀型向產供銷型轉變。他提出了“以人為本、誠信守業、繁榮創新、勇立潮頭”的宗旨,確立了2008年把演出中心建成“產、供、銷一條龍的新型文化產業”的奮斗目標。
事實上,“產供銷一條龍”他們早有嘗試。2004年6月的一天,何標偶然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看到了關于任長霞先進事跡的報道。他馬上意識到,這里大有文章可做!第二天,他就開始聯系劇團;第三天,聯系相關單位,收集整理資料。隨后,他又馬不停蹄地找編劇創作、找專家修改、找領導審查、找劇團排練、找企業贊助等。
3個月的緊張忙碌,話劇《任長霞》終于誕生了。當年10月12日,話劇《任長霞》在湖北劇院首演。來自省市的領導和現場1000多名觀眾觀看了演出,動情之處觀眾熱淚盈眶、掌聲雷動。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等網站,《人民日報》、《湖北日報》等報紙,以及電視臺、電臺等媒體,均就此事進行了報道。隨后,話劇《任長霞》在全國巡演120多場,引起強烈反響。
“這不僅僅是我們‘產供銷一條龍’的嘗試,也更大大增加了有關部門對文化體制改革的信心;說明‘政府扶持、企業贊助、市場運作’的經營策略是可行而且是有效的;對于我們中心而言,這次嘗試不僅為我們創造了經濟效益。更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何標告訴本刊記者。
有付出,就有收獲。2002年9月至今,何標策劃導演的活動達到80多個,其中大型活動有25個。中心連年被上級部門評為“業務先進單位”和“工作創新單位”。
孝感市演出中心的名聲越來越大。何標帶領著他的團隊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也更加游刃有余。
記者手記:認識何總已經好幾年了,雖然并不年輕,但見他那爽朗的笑臉,豪邁的性格,矯健的步伐和雷厲風行的作風,不由得你不對他肅然起敬。創新、創意、創富是他不變的追求。記者祝愿他產、供、銷一條龍的新型文化產業目標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