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Genghis Khan )(公元1162-1227)
職業:侵略者
財富來源:戰利品
資產:占領五百萬平方公里土地
成名原因:過著羞辱敵人的生活
如果財富用占領的土地來衡量的話,成吉思汗將被排列為從未有過的世界最富有的人,他的職業生涯開始于聯合不和的蒙古部落,然后開始占領了將近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現在的中國、伊朗、伊拉克、緬甸、越南以及大部分的朝鮮、俄羅斯。成吉思汗,他的名字代表的含義就是“世界統治者”,大部分的征服只是為了個人愛好中純粹的樂趣,他騎在馬上和睡在帳篷里。“最大的快樂,”他聲明,“就是去征服敵人,去追趕他們,去搶奪他們的財產,去看他們家人的眼淚,去騎他們的馬和占有他們的女兒和妻子。”
成吉思汗是古今中外著名的歷史人物,同時又是最有爭議的人物。七八百年來,中外各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名人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討這位偉大人物。
成吉思汗的精神
成吉思汗兒時失去父親,由母親攜帶生活在樹林里,跟著母親一起打獵,采集來過日子,這練就了他剛強的性格。
他曾說過:拼殺沖鋒的時候,要像雄鷹一樣;高興的時候,要像三歲牛犢一般歡快;在明亮的白晝,要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堅強的忍耐力。
——其堅強剛毅的精神由此可見一斑。
世人評說
孫中山先生說:“亞洲早期最強大的民族之中元朝蒙古人居首位。”“元朝時期幾乎整個歐洲被元朝所占領,遠比中國最強盛的時期更強大了”。
毛澤東同志將成吉思汗親切地稱為“一代天驕”,將他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帝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相提并論。
印度總理尼赫魯在《怎樣對待世界歷史》一書中說:“蒙古人在戰場上取得如此偉大的勝利,這并不靠兵馬之眾多,而靠的是嚴謹的紀律、制度和可行的組織。也可以說,那些輝煌的成就來自于成吉思汗的指揮藝術。” “成吉思汗即使不是世界上惟一的、最偉大的統帥,無疑也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統帥之一”。
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說:“成吉思汗的成功使歷史上大多數指揮官的成就黯然失色。”
有人曾經統計過,成吉思汗一生共進行了60多次戰爭,除十三翼之戰因實力懸殊主動撤退外,沒有一次失敗過。因此中國學者劉樂土在其《成吉思汗》一書中說:“成吉思汗是后人難以比肩的戰爭奇才。他逢敵必戰、戰必勝的神奇,將人類的軍事天賦窮盡到了極點。”“他麾下的鐵騎,勢如破竹,硝煙漫卷到了俄羅斯、阿富汗及印度北部。在廣袤的歐亞大陸,成吉思汗已經成了戰無不勝的神,對手無不聞風喪膽,屈服于腳下。”“什么人才能稱得上戰神?惟有成吉思汗!”
忽必烈(Kublai Khan)(公元1215-1294)
職業:侵略者和后嗣
財富來源:繼承
資產:黃金和珠寶
成名原因:改革華夏
忽必烈,成吉思汗的孫子,在對抗日本、東南亞和印尼的軍事行動中失敗,但是他建立了中國的元朝,而且在Ta-tu(現在的北京)建造了奢華的鍍金宮廷。馬可波羅對忽必烈避暑宮殿中散發的珠寶光輝嘖嘖稱奇。馬可波羅也十分驚訝于奢華的宴會和狩獵,而且在忽必烈的船上,大的可以容納一百多人,使人感到好像站在干地上,忽必烈促進了紙錢使用, 在處罰之下強迫它的使用而且沒收其他人金子和銀子。
生平簡傳
忽必烈(1215~1294)元世祖,成吉思汗之孫,蒙哥汗(憲宗)之弟,世稱薛禪汗,1260~1294年在位。蒙哥汗即位后,把治理漠南地區權柄交給他。1256年在灤河上游地建開平府,起用儒士,興辦屯田。1253年,奉命征云南,次年滅大理而歸。1259年,圍攻鄂州(湖北武昌)時,得蒙哥汗死訊,率軍北還。次年在開平即汗位,建元中統。立中書省,以王文統為平章政事,張文謙為左丞。立十路宣撫司。同年五月,其幼弟阿里布哥聯合漠北、中亞諸王即汗位于哈剌和林。
經過五年的汗位爭奪戰,忽必烈最終得利。1264年,遷都燕京,改稱大都(今北京)。1271年,改國名為元。發動滅宋戰爭,1279年取勝,統一全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中央設“總政務”的中書省、“秉兵柄”的樞密院、“司黜陟”的御史臺、管西藏軍民之政的宣政院。地方最高行政機關為行省。漢族地區,以漢法治理,制定了相應的典章制度。為了加強對漢族的思想控制,提倡程朱理學。在蒙古地區保留原有的政治、軍事制度和法律。在吐蕃執行政教合一制度,把治理吐蕃的權力交給了八思巴喇嘛。重農桑,發展工業、商業,設驛站,開運河,發展交通。立國子監、國子學、蒙古字學,繼續執行宗教平等政策。對外開放,通過陸海兩路與歐亞非各國開展國際貿易,使東西方經濟、文化交往空前發展。
劉瑾(Liu Jin) (公元1452-1510)
職業:朝廷宦官
財富來源:貪污
資產:黃金和白銀
成名原因:在道德激勵故事中危險的貪婪
一個在明朝時傳說最富有的宮廷宦官,劉瑾濫用職權收斂了大量的財富,當他最后因為叛逆被處以極刑的時候,他被發現有一千二百萬盎司的黃金和二億五千九百萬盎司的白銀。作為比較,當明朝落下帷幕時,國庫中只有三千萬到七千萬盎司的白銀,然而,劉瑾的財富的報告可能被過分渲染,因為編年史編者使用這個故事來警告當一個宦官掌權時能發生什么。
生平簡傳
明朝的宦官以專權而著名,最貪婪專權的是號稱“立皇帝”的劉瑾,他當權共五年。劉瑾,陜西興平人。本姓談。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后凈身入宮當了太監,遂冒姓劉氏,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后來的明武宗。他善于察言觀色,隨機應變,深受信任。太子繼位后,他數次升遷,爬上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寶座。一旦大權在握,便引誘武宗沉溺于驕奢淫逸中,自己趁機專擅朝政,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
有了權勢之后,劉瑾和很多貪官一樣也開始斂財。他的手法也沒有什么創新,索賄、受賄、貪污,都是一般的手法,只是他索賄的數量無人能及。
和珅(Ho-Shen) (公元1750-1799)
職業:皇帝身邊得力的人
財富來源:貪污,回扣
資產:黃金,白銀,裘毛
成名原因: 貪婪的要從士兵那里偷東西吃
英俊、富于機智,有自信心和難以致信的腐敗,在1772年和珅進入了乾隆皇帝的宮廷當一個侍衛,但是很快地變成了老皇帝的知己。他娶了皇帝最小也是最喜歡的女兒為妻進一步鞏固了這層關系,致使他有能力拉攏黨羽和排除異己。因為沒有人敢拒絕他的意思或者拿權利來對抗他,他變得不可思議的富有。作為賦稅管理者,和珅已經非常容易得到珍貴的物品。而且他還勸說日益年老的皇帝延長一次血腥的軍事行動,當士兵正在挨餓的時候,把數量巨大本應分配給軍隊的軍餉裝入囊內。大清王朝二百九十六年,在清朝所有大臣中,和珅是最為貪婪的一個。在歷史的緯度上,他的名字幾乎成了大貪官的代名詞。經查抄,和珅財產的三分之一就價值二億二千二百萬兩白銀,玉器珠寶、西洋奇器無法勝數。他的家產相當于當時清政府國庫15年收入的總和,正如民間諺語所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伍秉鑒 (Wu Bingjian) (公元1769-1843)
職業:貿易人
財富來源:進口,出口,錢莊
資產:千萬銀元
成名原因:在他那個時期最富有的商人
伍秉鑒的父親是允許與外國人交易絲綢和磁器的少數中國商人之一,而且伍秉鑒家只接受白銀的付款。在1789年,伍秉鑒接管了他父親的生意。他借出大量的數目給外國商人(每次百萬銀元)以交換部分的船只出貨。他也是公認的慈善家,捐贈第一個鴉片戰爭后的一百一十萬銀元賠款。在那個時期,伍秉鑒名聲遠播,他的肖像仍然在一些和他有過生意來往的商人官邸懸掛著。
生平簡傳
伍秉鑒(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廣東,開始經商。到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時,伍家開始參與對外貿易。1783年,伍國瑩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怡和行,并為自己起了一個商名叫“浩官”。該商名一直為其子孫所沿用,成為19世紀前期國際商界一個響亮的名字。1801年,32歲的伍秉鑒接手了怡和行的業務,伍家的事業開始快速崛起。
在經營方面,伍秉鑒依靠超前的經營理念,在對外貿易中迅速發財致富。他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系。1834年以前,伍家與英商和美商每年的貿易額都達數百萬銀元。伍秉鑒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東印度公司有時資金周轉不靈,常向伍家借貸。正因為如此,伍秉鑒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學者更稱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鑒還因其慷慨而聲名遠播海外。據說,曾有一個美國波士頓商人和伍秉鑒合作經營一項生意,由于經營不善,欠了伍秉鑒7.2萬美元的債務,但他一直沒有能力償還這筆欠款,所以也無法回到美國。伍秉鑒聽說后,馬上叫人把借據拿出來,當著波士頓商人的面把借據撕碎,宣布賬目結清。從此,伍浩官的名字享譽美國,被傳揚了半個世紀之久,以至于當時美國有一艘商船下水時竟以“伍浩官”命名。
經過伍秉鑒的努力,怡和行后來居上,取代同文行成為廣州十三行的領袖。伍家所積累的財富更令人吃驚,據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計,他們的財產已有2600萬銀元(相當于今天的50億元),成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宋子文(T.V. Soong) (公元1894-1971)
職業:金融家,政府官員
財富來源:銀行業,欺詐行為
資產:藍籌股,現金
成名原因:用中國財政庫的資金投資美國通用汽車公司
從1927—1949作為國民黨政府官員,宋子文被認為是20世紀40年代時期世界上最富有的男人。如果不是最有錢,他也當然被認為是最有權力的人。作為一個有功效的企業家之子,宋子文從哈佛畢業之后迅速成為一名銀行家進入金融行業。在1923年,他給姐夫孫中山的民族組織提供經費。他創立了中央銀行,后來在1924年他被任命為財政大臣后掌管國庫。在1942年被任命為外交部大臣,成為華盛頓集團在中國的雇主。使用他在中國財政部的權利,把他大部分的個人財產投資到外國的股票,包括持有世界通用汽車和多特公司的股票。
生平簡傳
宋子文,廣東文昌(今屬海南)人,金融家。早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后去美國哈佛大學攻讀經濟學,獲碩士學位,繼入哥倫比亞大學,獲博士學位。1923年任孫中山英文秘書,后主管國民黨財務。1924年在廣州創辦中央銀行,任總裁。1925年任國民政府財政部長。1928~1930年間通過談判收回關稅自主權,使中國有權確定關稅稅率和監督稅收。1942年擔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后曾與美國國務卿赫爾簽訂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協定,次年與外國談判收回各國在華的治外法權。1945年出席聯合國大會任中國首席代表,同年6月去莫斯科與斯大林會談,8月簽訂中蘇友好條約。1947年任廣東省政府主席。1949年去香港,后移居美國紐約。1971年4月卒于舊金山。
(責任編輯 倚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