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我們常發現:老板們普遍感嘆員工都不忠誠!而員工呢?也普遍感嘆老板無法讓他們忠誠!比如很多企業明文規定,應屆大學生不要,原因很簡單,不愿意去培養人才,培養也是白培養——往往是教會徒弟殺死師傅。
員工對企業不忠誠原因解析
1、有奶就是娘。
在滯銷成堆的就業環境中,“有奶就是娘”的擇業思想和原則讓很多無奈者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業再說,于是就有進去之后沒幾天就發現企業不過如此,開始重新考慮選擇另覓新歡。
2、這山望著那山高。
一看到哪家企業開出的條件比所在的企業好,就三心二意。正所謂為了三斗米就折腰甚至為了金錢而舍棄自己的興趣和目標。
3、一口吃成個胖子。
一口能吃成胖子嗎?絕大部分人肯定認為是不可能的。既然不可能,為什么又有眾多的求職者奔著這樣的不太可能的目標而來呢?
筆者曾經面試一位名校的剛畢業的博士生朋友,簡單的溝通之后,感覺還不錯,已有意錄取之。臨結束前,問他有什么想問的或要求之類的。這位博士生朋友很輕淡地說,“其實,我也沒有什么要求,就是希望月薪能夠有1-2萬左右,上班時間比較自由點,每年有半個月左右的年假,最好公司能配輛車,當然,如果有出國的機會就更好……”。我無語。一個剛剛從本科直接讀到博士的畢業生,真不知道他到底能做什么,竟然希望如此的一步到位。當初考慮錄用他,是因為感覺到他做做行業研究還可能過得去,沒想到……
4、不見兔子不撒鷹。
“只要老板多給我錢,我就會拼命地干!”
“只要公司能夠滿足我的需求,我就會一直忠誠下去!”
這些都是典型的不見兔子不撒鷹。
問題是,如果你是老板,你將如何呢?答案也許就在其中!
企業自身也存在
一些讓員工不忠誠的因素
1、家天下。
家天下的思想會無形地把公司員工分成家族派和非家族派,自然,也就形成忠誠派和非忠誠派。
如此,大家就會認為,家族派的人忠誠于企業是很自然,因為企業有他的份,而非家族派不忠也是自然的,因為企業并沒有他的份,這是根源之一。
2、守財奴。
根源之二,就是守財奴思想。
“我這么辛苦,好不容易打下江山,憑什么要跟你們分而食之?”
錢散人聚,錢聚人散。這是誰都懂的,但沒有多少企業主真正深刻地領會和體味。牛根生悟透了,所以蒙牛很快牛起來了,且越做越大。而不少的民營企業主,則是陷于這樣的思想而無法把一些優秀的人才留住或讓留住的人才更好地發揮作用而把企業快速做強做大。
3、潛規則。
“三條腿的蛤蟆難找,兩條腿的人還找不到嗎?”
這是部分企業主的潛規則。中國現在的人才多得是,“有用人才千千萬,不行就搞天天換!”這種“短平快”的用人思想,使得企業根本就無法形成讓人忠誠和留人長久的土壤。
4、想當年。
“現在工作這么難找,競爭這么激烈,我能給你們提供一份比較穩定而體面的工作,已是你們的福份了,沒收你們錢就不錯了,不要給我談什么要求了!想當年,我們工作時還要給別人錢呢,而且,一做就是三五年……”
社會在變,時勢在變,但唯一不變的是利益關系及在利益關系基礎上形成的情理法紐帶。
什么是忠誠
企業所認為的忠誠和員工所認為的忠誠是一回事嗎?
從企業和員工的雙贏來看,忠誠不是忠于企業、忠于老板、忠于上司,忠誠而是忠于職業、忠于能力、忠于責任。只有這樣,忠誠才有了真正的意義。
忠于職業,就會把一份普通的工作當成自己的職業來做,甚至當成自己的事業來做,這種忠誠遠比天天空喊忠誠于企業要好一百倍一萬倍。這是忠誠的起點。
忠于能力,才是真正忠于自己的老板,才能真正忠于自己的職業,沒有能力的忠誠只是奴才,只能是奴忠,一旦沒有了回報,這種奴才就會立馬遠走高飛落井下石或叛變家門,而忠于能力,雖然可能階段性地得不到好的回報,但是能力提升了,水平上來了,這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回報。因此,這是忠誠的基點。
忠于責任,不僅僅是良心的體現,也不僅僅是心態的調整,更是一種契約精神的體現。如果說職業是可以變化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那么責任就是永遠不變的。它是忠誠的拐點和方向。沒有了它,忠誠就變味了。
因此,我們說,忠誠是忠于自己的職業,與提供這份職業的企業無關;忠誠是忠于自己的能力,與誰是老板亦沒有多大關系;忠誠是忠于自己的責任,與誰是自己的上司,順不順眼,更是八竿子打不著;忠誠不是簡單的口號,更不是簡單地忠于企業、忠于老板、忠于上司,忠誠是忠于職業忠于能力忠于責任的綜合體現!
(責任編輯 黃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