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澀的青春年華
從小學習差勁、江陰農村田野里的插秧能手俞敏洪,連續考了三次大學,英語從33分、55分,考到98分,出人意料地進了北京大學。北大是什么地方?人人都是人中龍鳳,人人都比俞敏洪聰明能干。他總是被同學嘲笑。(1)
俞敏洪心情郁悶,讀到三年級生病了,大口吐血,肺結核,休學一年。休學意味著留級,和原來的同班同學又差了一大截。這個打擊是毀滅性的。
他悵惘,希望在哪兒?他概括上大學三件事:知識、友誼、愛情??墒?,伴隨他的永遠是絕望。學識不如人,聰慧不如人,身體不如人,交女朋友更不如人……“死的念頭都有了”。(2)
然而俞敏洪畢業時陰差陽錯留了校。當時,出國幾乎成了成功的惟一標志。朋友和同學,徐小平、劉江、包凡一……陸陸續續去了美國和加拿大,剩下總是不如人的俞敏洪。老婆恨鐵不成鋼,罵他窩囊廢。
終于有一家美國大學錄取他,3/4獎學金,還差5000美元。連買個饅頭,買棵蔥都算了又算的俞敏洪,到哪兒湊這個錢?(3)
他決定到外面去兼職上課。1989年夏末,他穿著褲衩、趿著拖鞋出了北大校門,到外面英語培訓班當老師。每小時20元,他定了個目標,為5000美元而奮斗。
因私自在外授課,俞敏洪丟掉了在北大教書的飯碗。
1991年秋天,28歲的俞敏洪離開了北大。這個曾給他榮耀、自信、自卑,讓他夢縈魂繞又傷心不已的北大……(4)
被逼走上創業之路
離開北大第二天,宿舍就被學校收回。俞敏洪拖家帶口,打游擊一樣租了四五次房子,剛開始租農民的房子,教農民的孩子英語、數學、語文,用來代替房租……
流離失所的俞敏洪,下定決心扎進江湖,憑著北大練出來的頭腦和一張嘴,當了“個體戶”。他去找曾經任過課的民辦東方大學商量,創辦東方大學英語培訓部,學校出牌子,他上交15%的管理費。他在中關村第二小學租了間平房當教室,一個窄窄的胡同里。門外支張桌子,一把椅子,“東方大學英語培訓部”正式成立,只有兩個人,他是頭,他老婆打下手,當出納會計,上午俞敏洪騎自行車出去,拎著漿糊桶,電線桿子上貼廣告,下午守株待兔。(5)
第一天,來了兩個學生,看見“東方大學英語培訓部”那么大的牌子,只有俞敏洪夫妻倆,破桌子,破椅子,破平房,登記冊干干凈凈,人影都沒有,滿臉狐疑。俞敏洪好說歹說,讓兩個學生留下錢。夫妻倆正高興著呢,兩個學生又回來把錢要回去了。(6)
一個星期六,三個學生十分爽快地扔下錢走了。“1000多塊錢啊!一天的功夫,是我在北大四個月的工資?。 ?7)
俞敏洪心里琢磨,為什么來了三個人后,再往后就沒有了呢?為什么好多人來看看報名冊就走了呢?俞敏洪心生一計。第二天,他在出國考試托福、GRE所有報名冊上各填30個假名字,來人像是從第31個開始。這一招還挺靈,一些學生將信將疑報了名。俞敏洪精確計算過,搞了這種詭計后,每四個學生,會有兩三個學生放下錢。(8)
轉眼間,到了1991年冬天。中關村二小這潭水開始活了,但是,學生還是不多,死不了,活不好,沒有生氣。怎樣才能讓大家相信東方大學英語培訓部牛、他俞敏洪牛,而且有信用?
他又心生一計,“咱們現在學生少,賺不到錢,干脆辦免費講座?!彼麑懥藦V告,定了中關村二小50人的大教室。結果大出所料,晚上來了二三百人,教室里擠得滿滿的,教室外還有200多人,把四個窗口堵得嚴嚴實實。
場面宏大感人,人氣旺盛。俞敏洪頓時精神倍增,侃侃而談,超水平發揮,兩個小時下來,效果極佳。北京初冬的天氣,外面奇冷,教室窗子大開著,里外的人,沒有一個離開。這是俞敏洪在北大的教師生涯中從未有過的經歷。他在學生的眼神中感受到了一種激情,一種渴望,給他以震撼和希望。(9)
又一次租了個圖書館,會場外又有好幾百人進不來,俞敏洪干脆到外面去講。他站在一個大汽油桶上,在凜冽的寒風中像革命志士一樣慷慨激昂,講得自己和學生都熱血沸騰……
“免費講座”開創了北京民辦教育的新形式,為俞敏洪的出國考試培訓打開了局面。一上路,就進入了激烈競爭的漩渦中心。(10)
活下來并成長
1992年初春,一個廣告員出去貼電線桿廣告,被競爭對手捅了三刀。俞敏洪意識到社會關系的好壞,是將來自己做大的前提。人托人,好不容易請了公安局的人吃飯。不會社會上那套經驗的俞敏洪,憋不出話來,為了顯示自己的真誠和掩蓋內心的尷尬、恐懼,他不停勸酒,自己先喝,最后把自己喝到了桌子底下。
送到醫院,搶救兩個半小時才活過來。回家的路上,一個多小時,他一邊哭,一邊撕心裂肺地喊:“我不干了,把學校關了——”哭夠了,喊累了,睡著了,醒來后,酒也醒了。晚上7點還有課,又像往常一樣,背上書包上課去了。競爭在繼續,捅刀子的事沒有了。(11)
……
到1994年時,俞敏洪已經掙夠了學費,可以追隨徐小平、王強出國留學了。停下來往回一看,他發現,新東方這駕馬車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程,學生數1994年比1991年出來干時增加了好幾百倍,還有繼續增加的趨勢,他自己都嚇了一跳:事情干大了!(12)
出國,還是繼續拖著新東方這駕馬車往前走?他拿著學生報名冊愣了很久,2000多個名字,都是自己一筆一劃寫下來的。新東方這個孩子養大了,襁褓中撫育,風雨里成長,扔掉,舍不得啊。那臺“紅大發”面包車,已經開了三年,天天跑印刷廠,跑各教室,印資料,運資料,親自把一份份資料發給學生。出國,學什么?說穿了,就是一個面子的問題。(13)
他終于做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一次決定:留下來,讓出國留學見鬼去吧!他意識到新東方將是他的終身事業時,他想到了國外的老朋友們,他需要這些人與他一起干。1995年底,新東方已經有足夠的實力和發展前景,吸引國外的老朋友們回來了。1995年11月9日,溫哥華機場。俞敏洪在溫哥華機場寒風中等徐小平已經等了一個半小時!
不熱情的回應電話里“失去了精神”,又把第一次出國的“老朋友”撂在機場上一個半小時,都不是徐小平以往的風格。原來,天才徐小平在國外混得窮困潦倒,妻子教書養家,自己在家帶倆孩子。前途無望,長期以來心情沮喪。
一開始,徐小平還裝著“驢屎外面光”,很有錢的樣子。沒兩天露了馬腳。他領俞敏洪到一家酒吧,開著車在酒吧外繞了兩圈都不停車。俞敏洪指著停車場說:“你把車停到那兒不就行了嗎?” “這兒有個免費停車場,我在找呢。”徐小平很自然地說。(14)
“怎么……”俞敏洪一時很震驚,想說“怎么這么窮”,咽回去了。其實,俞敏洪不說出來,徐小平也知道他想說什么。
徐小平也在觀察俞敏洪。俞敏洪花錢如流水,在北美40多天,見同學,見朋友,一路上花了一萬多美元。他有明顯的顯擺心理,要花錢給大家看看,急于想讓同學們知道,“我俞敏洪從一個特沒出息的人,變成了一個特有出息的人?!庇崦艉閷π煨∑酱笳勑聳|方的情況。他說:新東方現在有一萬多學生,北京城起碼有10萬人是他的“門徒”,新東方的老師一節課最多能掙1000多塊,一節課兩個小時,他和有的老師一天要講10個小時課,一天掙好幾千塊錢。(15)
做強做大
徐小平開始算賬。一個哈佛教授年薪12萬美元,一個月1萬美元,一天300美元,換算成人民幣,一天也就是掙2400元人民幣,新東方老師一天掙四五千元人民幣!在加拿大講課,一天掙100美元就不錯。這絕對是全球以教書為生的人最高的日工資!徐小平大為震驚。俞敏洪勸徐小平回來做移民咨詢,因為他在加拿大的一家公司做過移民咨詢,懂加拿大法律,可以利用新東方這個舞臺。俞敏洪說,你回來,你的夢想我幫你實現。徐小平開始傾述他的夢想,情感的閘門打開,就止不住。他不停地傾訴,不停地給俞敏洪唱他寫的歌,苦悶而憂傷的歌,一首一首地唱,一邊流淚,一邊唱。俞敏洪心里哽哽地想哭,哭不出來。(16)
然后,孤零零的俞敏洪開著車,在北美的風雪交加的夜晚中狂奔。他還要去找王強。王強在美國著名的貝爾實驗室做軟件開發,拿著6萬美元的年薪。真正打動王強的是“看”。王強帶俞敏洪去普林斯頓,走進一家超市,有打工的中國學生,突然走過來,滿臉景仰地問:“你是俞老師嗎?”走進一家餐館,也有中國學生站起來,“俞老師……”甚至走在大街上、校園區,也碰見了不少叫“俞老師”的人。王強兩眼放光,像看外星人一樣看著俞敏洪。這太奇妙了!太刺激了!(17)
那時候,俞敏洪在新東方親自教的學生成千上萬,分布在北美各大學,真正是“桃李滿天下”的感覺。而這也正是王強夢寐以求的感覺。
……
俞敏洪、徐小平、王強“聚義”,給新東方注入了新鮮血液。這幫哥們兒可不是等閑之輩。俞敏洪做了四件事:第一,為迎接徐小平,他用30萬元的原裝“帕薩特”換了“紅大發”面包車;第二,攆走了原來做移民的加拿大老外,騰出地方讓徐小平入主移民公司;第三,王強回來不久,撤出管財務、行政、后勤的老婆,改變新東方“夫妻店”形象;第四,劃分地盤,確定新的利益格局。
徐小平管留學、簽證、移民和咨詢,王強的地盤是基礎英語培訓。俞敏洪繼續守著出國考試培訓的老陣地。至此,新東方“諸侯分封制”格局形成,外語培訓教學門類體系整合完畢。
——近乎天成的分工形成了新東方極強的爆發力。(18)
從1995年起,新東方進入快速增長期。招生人數每年遞增100%以上!6年的時間,學生人數由1994年的3500人次,增加到2001年的25萬人次,增加約71倍!(2004年全國招生人數達到75萬)而且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出國考試培訓、基礎外語培訓、出國留學服務教學體系和正在展開的相關產業體系,市場競爭半徑伸展到了主要中心城市。
至此,新東方奠定了中國外語培訓市場的霸主地位。
財富和名聲為新東方聚集了人才,人才反過來為新東方創造了更大的名聲,更多的財富,使“新東方”三個字成為商業潛力無窮的超級品牌。(19)
永遠記住生命中那些孤獨、失敗與屈辱的日子
2006年,在美國東部時間9月7日上午9:25,一個通過教育產業成功上市的中國范例誕生了。俞敏洪身價立馬躥上18億,不到一年漲到55億!
俞敏洪的辦公室里,一幅放大的、掛在墻上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在一片長著荒草的田地上,立著兩間已無人居住、搖搖欲墜的破瓦房。
那是俞敏洪在江蘇江陰農村的老家。
他拍下這張照片,為的是永遠記住過去,記住生命中那一段又一段孤獨、失敗與屈辱的日子。(20)
(責任編輯 黃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