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板都有這樣一種心態,認為是他提供了平臺給員工,員工應該感恩于他。但他并沒有意識到是員工為他帶來財富,每一個員工其實都是他的財富之源。從某種意義上講,員工所獲得的回報,其實都是員工自己努力工作賺回來的。
在職場中,人員流動是很正常的,在一個開放的社會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
拋開剛剛走上社會的“新手”,即便是有一定工作經歷和經驗的再入職者,辭職或離職也是經常的事。
這時候表現出的“流動現象”,筆者認為應當是兩種觀點的碰撞。不同的觀點在一起就形成了“代溝”。工作了一段時間,或是剛入職幾天,員工選擇離職或辭職,這說明了什么?我認為,這是老板與員工之間的歸屬代溝出了問題。
作為老板方,肯定會說員工好高騖遠,不腳踏實地,剛來幾天就靜不下心來,有的老板還加上一句感嘆:“如今的年輕人?。「悴欢??!蔽液秃芏嗟睦习辶倪^這個問題,都是這樣一個感覺,為什么呢?老板認為自己是提供平臺者,我在上,員工在下,在我的平臺之上打工,你還不按我的意圖做事?
其實,這里面有兩個原因:一是很多老板有這樣一種心態,認為是他提供平臺給員工的,但他并沒有意識到是員工為他帶來財富,每一個員工其實都是他的財富之源。沒有員工,他的平臺根本無法正常運作,員工所獲得的回報,其實都是員工自己賺回來的。其次,很多老板不愿意把他的財富與別人分享,新入職的員工,我怎么知道他的能力強不強,能不能為我帶來高利潤,因此,我要等一段時間,在期限間,向員工高談自己的宏圖大業,大談公司前景,卻舍不得在試用期把收益多給一點員工(只是正常工資)。往往是很多員工一見老板原來是這樣的心態,感到自己的能力得到懷疑,得不到重用,沒有安全感,從而憤然辭職。或是有的老板,一副能力高于員工的態度,見不得員工犯錯,員工一犯錯,就是處罰扣薪,處于幾倍的經濟處罰,還美其名曰是公司制度。
事實上,既然員工是老板認可的,入職相應的崗位,那么,老板就應該要相信自己的眼光,這一份成本付出,是有代價的,不應讓新入職的員工去承擔。再說,新員工只有在感覺到被重用的情況下,才會更加努力工作,盡快的完成效益目標。犯錯,人人都會,老板如果事事都高于員工,員工的能力如何得到體現呢?老板要做的應是把各種有能力的人才組織好、協調好,為員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利于施展才華的平臺。
作為員工方,選擇離職或辭職很多是無奈的,在資本搏弈中,員工是無產階級。員工其實一直在尋找一份心靈歸屬感,但這份歸屬感并不是很容易找到的,一方面是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還要從公司(老板)的角度出發,維護公司利益。關于大河有水小河滿,鍋里有碗里才有的道理,其實員工是知道的。員工認為,我的能力既然得到體現和老板認同,為什么老板還不相信我?試用還是試崗,薪資拿一半或是80%,一方面要牛兒多干活,一方面又不給牛兒多吃草。這是老板的通病,自己義無反顧的在新的平臺上做事,自然會遵守公司規則。工作和待遇,在入職前,雙方都可以說清楚。
老板與員工之間的歸屬存在代溝,這個代溝其實有一個平衡因素,畢竟老板有老板的出發點,員工有員工的理解力。我認為,這其中都有責任,作為員工一方,年輕而沖動,在大局觀上是不如老板的,社會承受力有限,離職或辭職也正常。
同樣,作為老板,有的老板太過于斤斤計較,對員工不以志同道合者認同,總以一種施恩主的心態,自然這一種感覺員工是不爽的。伸手卻不放開,相信卻不信任,這種老板是做不大的。
到底是誰傷害了誰?有一個佛教故事,一個窮人在做了一年的長工之后,他把一年的收入所得全部給了寺廟,大和尚說,你功德無量,下輩子能轉世做人上人。一個財主聽說了,他也去捐了很多錢,大和尚說,你下輩子轉世是一頭騾子。財主不解,為什么我捐了這么多,我下輩子怎么變成騾子?大和尚說,長工雖然錢少,卻是他一年的所得,是他財富的全部,而你呢?就是捐得再多,也不過是你財富的一部分,功德之心自然就不如長工了。
其中寓意,盡在文中。
(責任編輯 黃祥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