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是脆弱的。
比如你有個比較重要的電話號碼是55075407。由于它很好記,很難忘掉,所以,你甚至不屑于把它存在手機里。某一天,你不經意間看到另一個電話號碼55075077,也很好記,可是也許你并不需要記住這個號碼。
問題就這樣出現了,幾天以后,當你試圖去回憶前面那個有用的電話號碼時,卻下意識地撥了55075077。
不錯,你并不是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但是,有時候類似的錯誤卻害人不淺。
一個夸張的例子發生在2002年的華盛頓特區:一名瘋狂的公路連環狙擊手殺了10個人。有多名目擊證人在幾次報告中說,當時看到一輛白色卡車從犯罪現場逃之夭夭。然而,當最終將罪犯抓獲時,卻發現他駕駛的是一輛藍色小汽車。
如何解釋這一錯誤?顯然,這些人不可能集體說謊。后來發現,媒體報道的槍殺錄像中有一輛白色卡車。專家認為,很可能是這些錄像的反復播放“污染”了目擊者的記憶,使他們下意識地記住了“白色卡車”。
伊麗莎白·羅夫特斯是一位研究人類記憶的著名心理學家。有一次,她給學生們放映一部記錄一次交通事故的短片。隨后,目擊這一短片的一部分學生被問道:“當轎車彼此相撞的時候,車速大概是多少?”而對另一些學生的提問,“相撞”一詞則被換成了“撞毀”。
結果顯示,目擊者的判斷受提問措辭的影響很大。前一組估算的車速平均為每小時31.8公里,而以“撞毀”這個詞被提問的一組估算的車速平均為每小時40.8公里。
這項實驗告訴我們,法庭上證詞的公正性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都不能太依賴記憶和判斷。
記憶同時也非常容易被誤導。
在經歷機械腦損傷或外科手術后,病人的記憶有時會被損害。醫生會讓病人看他們小時候的照片,以試圖喚醒病人塵封的記憶。
但這樣做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一旦操作不當,很容易使對象產生錯誤的記憶。有這樣一項有趣的實驗:
研究人員偽造了一張精美的廣告,是關于人們在迪斯尼樂園見到賓尼兔并與之握手的。受試者被要求仔細觀看這幅廣告,然后,回憶自己小時候造訪迪斯尼樂園時的情景。
結果,有16%的人聲稱自己記起了當時曾在迪斯尼碰到賓尼兔的情景,甚至有62%的人記起了曾與之握手,有46%的人記起曾擁抱過它,有一些人則記起了更多的細節,比如玩弄它的耳朵等。
然而,這些場景是絕對不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的,因為賓尼兔是華納兄弟影片里的角色,絕對不可能出現在迪斯尼樂園。人們這些生動的記憶只是來源于暗示后的想像。
所以說,我們的記憶系統會被許多錯誤的想像“污染”。因此,多用筆記錄下你認為重要的時刻,千萬不要過于信任自己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