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依賴企業文化支撐,企業文化發展得益科學評價促進。如火如荼的企業文化建設,呼喚企業文化評價全面登臺。
作為亞文化的企業文化,獨特的個性一旦派生于企業之中便施放出誘人的芬芳。以2005年國務院國資委頒布的《關于加強中央企業企業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為標志,中國企業企業文化建設全面開展。如同任何一項現代企業管理,考評像孿生姊妹一樣與之相生,并直接影響著管理成敗。當中國企業文化發展進入成長期,與之關聯度日益密切的企業文化評價工作也開始走進企業,并成為業界十分關注的熱點。一些研究機構和企業紛紛出招獻計,力求在企業文化評價上有所作為,因為他們深知,離開了評價的企業文化猶如斷了線的風箏。企業文化評價已經到了不能等待、勢在必行的時候。
今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挑選8家央企進行企業文化評價試點,旨在檢驗央企開展企業文化建設幾年來的實踐成果,“導向、規范、推進”央企企業文化建設向縱深發展。截至7月底,應運而生的企業文化評價體系在試點單位得到基本認可,試點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然而,具有中國企業特色的企業文化評價體系能否真正成為廣大企業推進企業文化建設的抓手,恐怕還有待時日。因為企業文化評價的關鍵是量化問題。能否量化、怎樣量化,這一直是企業文化工作者爭論的焦點。然而,爭論歸爭論,量化必須推行,因為量化是事物科學化的表現,不能量化就不能準確評價,得不出準確結論的評價自然是隔靴搔癢的評價,那樣的評價還有什么意義?
既然量化是評價的基礎,量化也成為企業文化評價的難點。它難就難在企業文化量化不同于企業業績量化及考核,業績量化能夠丁是丁、卯是卯,一目了然,而企業文化量化或然成分太重,常常難以界定。正因為如此,企業文化評價一旦缺乏相對應的科學手段和實證方法,就很容易陷入模棱兩可的困境,實難評出真正結果。故此,企業文化評價必須科學化。
事實上,國外企業文化評價模式林林總總,特點各有千秋,但真正能照搬進來并產生很好作用的評價亦不多,原因是中外企業在國情、政體、制度、文化、生活等方面差異較大,國外評價模式不能成為中國企業文化評價樣板,必須引進消化再造中國企業文化評價體系。
追求評價的科學化,并非提倡繁瑣哲學,一大堆復雜枯燥的模式公式不但令專家們犯愁,更令企業有關工作者頭痛,必須去繁就簡,重在突出實戰性和操作性,卓有成效地讓企業文化評價持之以恒地在企業進行下去。必須明白,評價不是企業文化建設目的,評價必須服從和服務于企業文化建設。
推行企業文化評價,并不是企業文化建設的“做秀”,評價的過程應該既是自檢的過程、總結的過程,更是改進和推動的過程。評價的結論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鞭辟入里的文字報告里,重要的是納入到針對性的措施中,落實到求真務實的具體行動上,使評價發揮“可實施、可控制、可檢測、可改進”的良好效能。
對于中國眾多企業來說,企業文化評價稱得上是一個新事物,正因為“新”,就有不少未知的、模糊的、難解的問題需要解決。如同一項陌生的人文自然科學一樣,需要企業在探索中求解,充分運用定性與定量分析法,準確評估企業文化現狀,嚴格考核企業文化績效,及時跟蹤企業文化運行,全面提升企業文化建設水平。我們相信,只要企業領導重視、組織機構健全、實施人員得力、辦法措施得當,企業文化評價就一定會日臻完善,評價工作也一定會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