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測評現狀
企業文化測評存在理論尚不清晰、體系尚不成熟、推進迫在眉睫的現狀。可以概括為三句話:
第一句話,就全局而言,企業文化在我國包括國外,企業文化測評和研究的實踐工作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是還處在一種探索之中,處于初級階段。目前,恐怕還沒有一個舉世公認的標準。它不像數學,用開方和簡單公式就能說明問題。企業文化測評需要一個公認的評價體系,能供企業文化建設單位普遍使用。但目前這個體系還沒有成熟起來。在我國影響和動作比較大的是國資委近兩年搞的企業文化評價體系,是作為國務院國資委一個課題來進行研究的,這個評價體系相對來講是比較科學的。

第二句話,對企業文化建設的先行者來說,企業文化測評工作已經形成水到渠成之勢。運用文化管理方式多年的企業,到現在為止應該說效果很顯著,經驗很豐富,理論比較成熟。但是到底怎么樣準確、科學地去分析,給予定量的評價,我們還拿不出來一個科學的體系和方法。如果測評這一步再往后拖,企業文化科學性的評價進行得不是很規范的話,企業上第二個臺階的難度就比較大。所以眼前這項工作迫在眉睫,必須要做。
第三句話,就是企業文化測評的理論尚不清晰,方法上還缺少一種成熟的工具和手段,測評效果本身還有待科學論證。如果測評理論不清晰,方法、指標設計任意成分較大,方式方法本身不科學,那么結果就很難說是科學的。
企業文化測評難點
目前,企業文化測評主要存在九大難點。
第一個難點,定性與定量的結合,也稱質量的結合。目前,大家比較認可的觀點是質與量二者趨于匯流,不能二元對立。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企業文化不能定量,只能定性,因為文化包含的觀念、背景、傳統和道德要素,這種潛在的東西是不能量化的。再有一個相反意見認為,只有定量的才是科學的,如果企業文化不能量化測量,其科學性就值得懷疑,或者說是根本不可能得到承認的。
兩個對立的流派,兩種對立的觀點,在社會上都有很多的追隨者。我認為,定性研究,主要是研究事物的性質、過程和意義;定量研究主要是求出事物的數量關系,以數量關系證明定性的科學性。兩者擔負的任務不同、職能不同,但是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尋求事物的本質。所以我想,定性和定量二者必須結合起來。定性是一種預期——評價出企業文化建設的實效怎么樣?這叫定性預期。在我要干什么的過程中,我要設計一套指標,這套指標說明我這個預期;預期達到什么程度,能夠預期出來,然后在定量的基礎上,我再把這些數字進行各種角度的分類、篩選和綜合、定性分析,最后在數量基礎上再進行定性分析。二者的結合不是一種平面結合,不是一種僵化固定的結合,而是一種過程的結合。
第二個難點,效果評估中文化貢獻率的分離。文化不像技術的東西,比如說,昨天我們的流水線是用10個人的人力成本,今天通過技術改造,兩個人就夠了,人力成本降低80%,這個貢獻率很容易分離,而效果評估中的文化貢獻率的分離就很難。
第三個難點,評估指標設定的科學性。指標怎么設置算科學,怎么算不科學,怎么離科學更接近?比如說,評價職工積極性,你可以設定遲到、早退的次數,再加上一個職工提合理化建議的人數比重,但影響積極性的因素是不是就這些,還有無其他要素呢?到底設置多少指標才算科學?
第四個難點,權重比例問題。到目前來講,企業文化的指標權重沒有統一的標準。
第五個難點,文化現象與自然現象特征的區分。自然現象是物理的、機械的現象和過程。所有的數學、物理、工程,都具有可重復性,容易提煉一些計算公式。文化是社會科學,不具有可重復性,一個單位一個樣,一個文化一個樣,偶然性比較強。因此,我想,對文化現象和自然現象特征的區分要特別明確。
第六個難點,如何避免價值中立和主觀隨意性。拿出一個事實是什么就是什么,每個人的主觀看法、道德標準、哲學頭腦、思維方式和你的心理感應都不能產生任何影響,這叫價值中立。與它相對立就是主觀隨意性。這兩者現象都應該避免。
第七個難點,數理分析的實現。數理分析這個數學模型從淺到深,從簡單到復雜,可以逐漸建立數理分析公式。
第八個難點,怎么破除測評中的二值邏輯,建立多值邏輯系統。我們講定性研究重視的是過程和意義,強調的是負載價值的分析。定量研究注重點在數量、強度、頻率,強調測量和分析,重點在于變量之間關系的研究。二者的側重點不一樣。有一種觀點認為,二值邏輯強調非此即彼,核心在于精確性。但文化現象是社會現象中最復雜的現象,管理也是一個重復的關系,這就要建立一種多值邏輯,才能解釋文化現象。文化建設有的內容能量化,有的不能量化,或者是半定性、半定量,這個區域劃分要特別注意。
第九個難點,調查和結論以及對調查對象文化背景等因素的把握。自然科學研究是人對物,文化研究是人對人,研究對象的主觀條件與研究者會有互動作用。比如,我調查大家對我們領導班子有沒有意見?如果填問卷時單位領導在場,那誰還敢有意見?被調查者的心理因素、當時的心態、社會背景、教育水平等等,都影響測評指標的科學性,可能隱藏著許多扭曲的事實。被調查者、被研究者與研究者的互動,到底起到多大作用?互動因素如果搞不準的話,指標評價會受影響。
(此系作者在沈陽召開的“企業文化測評考核現場研討會”上的講話摘要)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