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評價體系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企業文化建設的過程分析、成果鑒定和工作流程的檢驗體系,是企業文化建設系統的策略和方法。
范式多樣性
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重要性,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學者對其進行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實踐成果。諸多學者提出了各自的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體系, 從國外企業文化現象的發現到企業文化研究20年的迅猛發展來看,他們走的是一條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道路。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在對企業文化的概念和結構進行探討之后,便馬上轉入對企業文化產生作用的內在機制,以及企業文化與企業領導、組織氣氛、人力資源、企業環境、企業策略等企業管理過程關系的研究,進而對企業文化與企業經營業績的關系進行量化的追蹤研究。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學者們對企業文化建設評價研究的深入,定性和定量研究的界限變得模糊,不少學者主張在定量的基礎上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去領會企業文化現象背后的復雜本質,而且將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使得評價工作更為直觀有效。其中比較著名的:尼森組織文化模型、競爭價值觀框架CVF及OCAI量表、雙S立體模型、巴雷特的企業文化變革工具、OCP量表、OCMO量表、中國企業文化綜合測量體系等。
尼森組織文化模型。丹尼森組織文化模型是由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著名教授丹尼爾·丹尼森創建的。他調查了1000多家企業,積累了40000個個人調查結果,通過對關鍵文化特性的分解,總結出了組織文化的四個特征:適應性、使命、參與性和一致性。參與性涉及員工的工作能力、主人翁精神和責任感的培養。公司在這一文化特征上的得分,反映了公司對培養員工、與員工進行溝通,以及對員工參與并承擔工作的重視程度;一致性用以衡量公司是否擁有一個強大且富有凝聚力的內部文化;適應性主要是指公司對外部環境中的各種信號迅速作出反應的能力;使命有助于判斷公司是一味注重眼前利益,還是著眼于制定系統的戰略行動計劃。在此基礎上,把文化特性與企業經營管理的核心要素、企業管理行為及員工的行為聯系起來,并把這種聯系安排在一個象數體系中,為從量和質的角度考察企業文化與企業經營管理以及企業經營業績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直觀的測量模型和工具。
OCAI量表。這是美國密西根大學商學院教授奎恩Quinn和西保留地大學商學院教授卡梅隆(Cameron)在競爭價值觀框架(CVF)的基礎上構建的。CVF是由對組織有效性方面的研究發展起來的,奎恩等人經過研究,將主導特征、領導風格、員工管理、組織凝聚、戰略重點和成功準則作為測量一個組織有效與否的主要判據,從三對價值維度即手段與目的、內部與外部、控制與柔性進行組織有效性的研究,建立了CVF框架。在此基礎上,構建出一套有39個指標組成的組織有效性度量量表,并從這些指標中獲得兩對成對維度:靈活性與穩定性和關注內部與關注外部。這兩對維度將指標劃分為四個象限,每個象限都代表了組織最具特征的組織文化,分別為團隊型、活力型、層級型和市場型。該量表為管理者辨識組織文化的類型、強度和一致性、診斷企業文化與管理能力提供了一個直觀、便捷的測量工具。它在組織文化變革方面有著較大的實用價值。
雙S立體模型。1998年,倫敦商學院的Rob和Gareth從組織中的社交性特點出發,以社交度和凝聚力作為維度,采用了47道測試題將企業文化劃分為融合型、社交型、分散型和目標型,并且每種類型的企業文化都存在正反兩種效果。這個雙S立體模型為企業文化的量化評估提供了簡單又直觀的方式,從組織社交方面更為精準地把握了企業文化的類型特征。
巴雷特的企業文化變革工具。理查德·巴雷特(Richard Barrett)在《解放企業心靈》一書中,把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學科融為一體,從人類四個方面的需求出發,提出了與之相對應的個人9大動機。之后,他把個人的9大動機概括為7個層次的人類意識。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個人及企業7個層級的價值和行為模型。該測評體系側重于對文化矛盾的比較和分析,由11個主要的文化范疇、21個細分指標形成180條陳述組成,確定了39種可能的文化定向,基本涉及到企業文化的各個方面。但是,其文化和理論的背景都是以美國為基礎的,與中國的企業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另外,部分理論假設系該公司提出的假設,缺乏足夠的可信度。
OCP量表。美國加州大學的凱特曼Chatman教授為了從契合度的途徑研究人與組織契合和個體結果變量之間的關系,構建了組織價值觀的OCP量表。完整的OCP量表由54個測量項目組成七個維度,分別是革新性、穩定性、尊重員工、結果導向、注重細節、進取性和團隊導向。在西方國家組織契合的研究文獻中,OCP是最常用的價值觀測量量表之一。OCP量表在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也有一定的影響,臺灣鄭伯以及我國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所與中國企業文化測評中心合作進行的員工公民行為(OCB)與企業文化的關聯性研究,其理論來源也與Chatman教授的OCP量表有很大的關聯。但是在如何應用OCP量表方面,學者的意見還不統一。
OCMO量表。1997年Pirre DuBois和Associates Inc.出版了一套《組織文化測量和優化量表》,其中包括用于組織分析的模型和用于組織文化研究的步驟。其模型包括7個方面:社會—經濟環境(包括社會文化環境和市場競爭等)、管理哲學(包括使命、價值觀、原則等)、對工作情景的組織(包括企業組織結構、決策過程等)、對工作情景的知覺(包括對工作的知覺和對管理的知覺)反映、組織行為(包括各種滿意度、工作壓力、工作動機和歸屬感等)、企業經營業績(質和量兩方面)、個人和組織變量(包括年齡、職位、個人價值觀等)。該量表提供了企業文化測評的步驟和理論方法,但該量表缺乏實證檢驗和測量樣本。
中國企業文化綜合測量系統。中國企業文化測評中心(CCMC)以企業文化測量理論、實踐的集大成者身份,聯合清華大學、聯想集團等專業結構,歷經5年時間,開發、完善形成了“中國企業文化綜合測量系統”。作為迄今為止國內最為科學、權威的文化測量體系,該系統的主要作用有:幫助企業全面盤點自身的文化資產,并進一步區分優劣;了解、把握企業文化的整體狀態,并進而預測下一步發展趨勢;為企業文化理念的設計、調整等提供科學依據;深入分析企業內部不同部門、層級之間的文化“漩渦”,為把握企業變化規律、促進文化變革、推廣企業理念找到關鍵點,為戰略變革、人力資源、市場營銷等相關工作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
為實現三大作用,該系統主要從六個不同的層面和角度來把握企業文化的變化規律:一是從企業文化的整體狀態上來把握宏觀的變化趨勢;二是從核心理念的角度來掌握企業文化有哪些具體積極的導向作用;三是從核心價值觀的角度把握住企業內部“價值觀層林”的整體狀態及其差異;四是從領導者的能力角度把握管理層在文化方面的領導力水平及差異;五是從員工文化感受的角度來把握企業文化建設和管理的成績和結果;六是從個人的角度把握每個員工的文化傾向性以及與團隊之間的差異。該系統由企業文化類型、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和企業文化環境評價三大部分組成。以此為核心,針對企業文化雷達圖將企業文化運動的方向和規律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可以幫助企業準確地找出文化變革中的強勢動力和主要阻力,從而因勢利導地采取針對性措施,推動企業文化變革。
相同與不同
企業文化建設評價與一般績效考評的相同點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兩者的目的都是致力于企業發展。無論是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還是績效考評,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企業更好的發展,這是他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第二,兩者的作用都是通過評估促進評估對象改進。企業文化建設評價可以促進企業的文化自覺,并對企業文化的改進起到促進作用。一般的績效考評也是通過考評,促進企業、部門和個人績效的提高。他們在促進評估對象的改進方面都起著相同的作用。
與此同時,企業文化建設評價與一般績效考評也有著顯著的區別,他們對于企業運營發展的考察和評價,有著不同的視角、內容、側重點和方式,因此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第一,評價側重點不同。績效考評的目的是通過績效考評,有效地評估企業、部門和員工個體的工作績效,進而促進企業整體效益的提高。企業文化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提高企業的效益,而是提高企業長期發展的能力。換句話說,企業文化建設評價的著重點在于促進企業的長期、持續的發展,而不是企業實現多少利潤,實現多高的增長率。
第二,評價層面不同。企業文化建設評價主要側重于對企業文化領域相關的愿景、使命、價值觀等企業發展戰略進行評價,而一般績效考評側重于對企業各層面具體的工作績效,包括工作行動、工作效果等具體內容進行評估。與企業文化建設評價不同,一般績效考評從員工的實際表現、工作效果出發,通過設置一整套細化、具體、詳盡的評價體系,采用量化的方式,綜合評價員工在工作中的各種表現,給予相應的打分,并作為人員聘用、提拔和激勵的依據,它的操作更為具體,結果更為明晰,也更利于把握。
第三,評價內容不同。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通過對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各項政策、操作手段和措施的評價,明確企業文化建設的目的,把握企業文化建設的方向,糾正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偏差和錯誤,為企業打造一個更好、更完善、更合適的企業文化,從而使得企業在戰略實施層面更具有競爭力。而一般績效考評的最終目的是改善企業各層面的工作表現,以達到企業的經營目標,并提高員工的滿意程度和未來的成就感,考評的結果主要用于工作反饋、報酬管理、職務調整和工作改進。
第四,評價方法不同。績效考評主要運用的是定量的研究方法,按照實現制定的量化標準將企業經營各層面,如企業整體、部門運營、員工表現等相關的績效進行有效量化,并通過對數字的比較分析說明現實問題。而企業文化建設評價通常是運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從定性和定量兩個層面對企業文化進行評價。
企業文化評價對于企業弘揚優秀文化、樹立企業形象、增強企業實力非常重要。在企業文化建設中, 企業文化評價是正在興起的一項系統工程。評價工作的開展有利于企業文化建設, 反過來, 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效與經驗也將促進評價工作,二者相輔相成。隨著企業文化建設不斷推進, 企業文化評價也將不斷完善。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