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建設搞得怎樣?“企業文化樹”是枯萎還是茂盛?“企業文化場”是強勢還是弱勢?企業文化是促進生產力還是阻礙生產力?這些問題都是企業文化建設中不可避免的難題,也是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回答的問題。要解決企業文化“落地”問題,就必須回答企業文化評價問題。

企業文化評價基本功能
企業文化評價是認識企業企業文化現狀的基本手段。了解企業現狀是進行企業決策、制定企業戰略、開展企業管理、促進企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企業現狀包括很多內容,有企業的組織機構、人員構成、產品構成、技術構成、生產流程、企業的外部環境、等等。企業文化現狀是企業現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企業活的靈魂,從某種意義上說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
企業文化評價是有針對性地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的堅實基礎。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質是對企業文化進行管理,改變企業文化現狀中不符合企業價值創造、升值的文化因素。開展企業文化評價是認識、分析、找出企業優秀文化和不良文化的基本手段。轉變不良文化,弘揚優秀文化,有針對性地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是形成有特色的企業文化建設的堅實基礎。
企業文化評價是促進企業文化建設“落地”的有效工具。企業文化建設的關鍵在于把企業提倡的企業文化“落地生根”,其關鍵就是要能夠對企業文化建設工作進行有說服力的考核。令人信服的考核必須建筑在科學評價基礎之上。因此,開展企業文化評價能夠引導企業文化建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企業文化評價是企業文化建設實行PDCA管理的重要環節。企業文化建設的工作流程一般而言必須經過PDCA循環。開展檢查(C環節)的基礎是必須具備評價指標體系,具備能夠進行檢查的標準尺度。只有開展了PDCA,企業文化建設才能步入有針對性、不斷改進的良性循環,才能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企業文化評價是企業價值綜合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評價應當是企業綜合評價,而不只是對企業經濟指標的評價。企業文化建設情況應成為企業評價的重要內容。企業文化狀況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因此,它也是企業評價的重要指標。
企業文化評價工作本身也是企業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企業文化建設既包括理念體系、行為體系、形象體系等建設內容,也包括評價體系的建設。
評價構成要素
所謂評價,就是為達到一定目的,運用特定的指標,比照統一的標準,采取規定的方法,對事物作出價值判斷的一種認識活動。
評價的本質是通過各類指標科學認識、判斷事物真實價值的活動。任何認識事物的活動都有著特定的規律和基本組成部分,這些就構成了評價活動的基本要素:評價主體、評價客體、評價指標、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
評價主體是解決誰來評價的問題,即企業自我評價還是邀請企業外部組織(包括上級、社會其他組織——地方政府、咨詢公司等中介機構)評價。
評價客體是解決評價什么的問題,即對哪部分價值進行評價,是整體還是局部,是一個體系還是一個或若干個分體系,是過程還是結果,是部分流程還是全部過程,等等。
評價指標是解決從哪幾個方面來認識這個事物的價值問題,即解決如何體現被評價客體的價值。評價指標一般分為:可計量指標(亦稱為有形指標、硬性指標)和不易計量指標(亦稱為無形指標、軟性指標)。評價指標的設定是解決評價是否能夠真實反映被認識事物的真實情況的關鍵。
評價標準是解決判定事物價值的基準數量值。在一定的數量范圍內我們可以認為是正常的、較好的,反之則認為是有問題的。例如:血壓就是一個人體健康情況的評價指標,而80~130是評價標準,超過這個范圍,人體的血壓就有問題,需要治療。評價標準一般包括:計量指標的數值(統計數值)、里程碑(時間數值)、其他數值(事件等)和指標的上限與下限(指標范圍)。
評價方法是解決認識事物的時間、范圍、途徑、方式等。一般從時間上來區分,有事前評價、事中評價、事后評價;從范圍上區分有整體評價、局部評價;從方式上區分有量化評價、定性評價、定性定量相結合的評價;從途徑上區分有直接評價、間接評價。
開展評價一般會綜合運用以上這些要素,形成綜合評價。
企業文化評價運行機理
所謂企業文化評價,就是運用企業文化評價指標、標準,按照既定的方法,對企業文化建設過程或是建設現狀(結果)作出價值判斷的認識活動。
做好企業文化評價非常不易,需要從企業文化建設的“理”、“象”、“數”三個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建樹。對企業文化建設的認識水平,決定了企業文化建設的評價水平;對企業文化建設的認識手段和能力,決定了企業文化評價價值判斷的準確程度。認識水平反映了對企業文化“理”的認識程度,也就是對企業文化建設的本質規律的認識程度。這對企業文化評價來說是根本性的、決定性的問題。“理”同樣也統領著企業文化的“象”和“數”。“象”是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展現形式、活動軌跡。“象”為“理”之表,“理”為“象”之根。在某種意義上講,對“象”的把握,決定了企業文化評價的指標設定。“象”是搞好企業文化評價的關鍵。“數”則是對“象”的進一步說明。“數”的變化關系到“象”的變化。對“數”的把握關系到對“象”的精準認識。所以,三者缺一不可,相互關聯、相互反映、相互驅動、相互支撐、相互統一。
“理”、“象”、“數”與《易經》有關。《易經》告訴我們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我們把《易經》分析問題的方法用到企業文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中來:首先是太極生兩儀。太極即文化,兩儀一個是文,一個是化,或者說一個是知,一個是行。對“文”的認知,對“化”的行為把握,以及對知和行相互關系的認識就構成了企業文化建設的深刻之“理”。首先是對“文”的認知。“文”是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這個體系是建筑在企業生產關系之上的,是對企業生產關系的反映,是企業的上層建筑。企業生產基礎的核心是價值體系,對應到他的上層建筑,就是文化體系的核心——價值觀體系。由此,我們考察一個企業,它的企業文化建設搞得怎么樣,關鍵要看它文化體系中價值觀體系建設得如何,是否全面,是否與企業的實際相吻合,是否構成了與實際相一致的系統。其次是對“化”的行為把握,是否有“化”的組織領導,有“化”的渠道和措施,是否對“化”開展了強有力的營造氛圍活動,等等。
兩儀生出四象。從對“文”的認知到對“文”的“化”的行為,會產生四種情況。一個是以知為坐標分出來的:無知到深知;一個是以行為坐標分出來的:有為和無為。這樣來劃分就變成四個象限,這四個象限就是所謂的“四象”。不知不為,這個象限處于迷茫的狀況;為而不知和知而不為,這兩個象限處在中間;為而不知是屬于那種有文化沒自覺的,是處于自發狀態;知而不為則很危險;知而有為是最好的。但知而有為會有一定的程度劃分,最上頭是深知和大有作為,這是最好的狀態,也就是你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是最佳的結合。
所以,企業文化建設實際上會形成四象。我們開展企業文化測評就是通過了解企業干部職工的思想認識,了解企業開展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確定該企業所處的發展位置,并通過許多企業情況的比較,找出企業文化建設中的薄弱環節,制定整改措施,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促進企業文化建設發揮更大的效能。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