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改革,作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已經進行30年了。在波瀾壯闊的國有企業改革實踐中,國有企業黨的工作改革一直處于突出的位置。或者說,中國的政治體制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方式改革,首先是以國有企業黨委工作改革為突破口的,30年的改革,既為黨怎么領導企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為整個黨執政方式的改革,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因此,認真總結30年國有企業黨委工作改革的豐富實踐經驗,并從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的高度進行理論上的分析和概括,得出一些科學的結論,對于我們整個黨的工作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在紀念改革開放30年之際,我愿以一個親歷者和探索者的身份,對30年國有企業黨的工作改革,作一個深度觀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供參考。
堅持共產黨對企業的領導權,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大家知道,改革開放前,我們整個國家,實行的是“黨的一元化領導”,無論在政府機關、社會團體,還是在企事業單位,都是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黨組織是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務、社會事務的最后決策者,黨組織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變成了黨組織代替人民當家作主,以黨代政、以黨代企,是那個時代的主要特征。結果是政府機關無人負責,企業里的廠長、經理如同虛設,社會的一切矛盾都集中在黨的身上,其他組織的積極性、創造性難以充分發揮,導致社會、經濟發展受到較大的影響,而黨自身也由于處于權力的中心,無法關注自身的建設和發展。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以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政治勇氣,向這種領導體制發起了挑戰。他們深刻地總結了建國以來黨領導國家的經驗教訓,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上,提出了黨政分開,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人民當家作主的重大作用,發揮各級政府機關管理社會和經濟事務的職能,發揮各種社會團體在社會、經濟發展、外交事務上的重大功能等主張,強調要加強黨的領導,就必須改善黨的領導,改善是為了加強。事實上,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首先就領導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為經濟體制改革打下了基礎。國有企業黨委工作的改革,實質上是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繼續和深化。
在經濟發展上,他們提出了必須改革現存的經濟體制,充分發揮企事業單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給企業自主權,在企業也要實行黨政分開等主張,這就有了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及全面鋪開。1984年中共中央作出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企業是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觀點,并明確指出國有企業改革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
國有企業改革,首先要解決領導體制問題,就是國有企業里究竟誰說了算。中央決定,國有企業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是企業生產經營的中心,企業黨委是企業的政治核心,起保證監督作用,同時實行職工民主管理。就是說,國有企業改革,首先是以取消企業黨委對企業行政領導權為突破口的。這種改革,對于長期實行黨委一元化領導,習慣于用行政權利領導企業的黨委來說,其沖擊力是可想而知的,當時就爆發了“中心”與“核心”誰大誰小的爭論。一方認為,企業既然是以贏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那當然就應當由廠長說了算,甚至出現了廠長撤銷黨委書記職務、撤并政工機構、清除政工干部的現象;另一方認為,共產黨是執政黨,黨當然要領導企業的工作,所以“核心”應該比“中心”大,這個爭論,一直持續到90年初。
進入90年代后,隨著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的提出,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開始進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這個時候,爭論的焦點已經不是“核心”與“中心”誰大誰小的問題,而是國有企業要不要設立企業黨委的問題。一些人認為,建立符合西方股份制企業要求的公司治理結構,就沒必要設立企業黨委,他們論證說,西方企業沒有什么企業黨委,不是照樣搞得很好么?可見,設立企業黨委,不是經濟社會發展,更不是企業發展的內在要求,而是人為加上去的,因此,主張取消企業黨委,即使要設,也只能業余化、兼職化,就是由執政黨變成“地下黨”,絕不能成為企業領導體制的組成部分。
這就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政治問題了。
首先,從理論上要回答:在國有企業設立黨委,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還是人為加上去的?更進一步說,企業設立黨的組織,是否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這個問題,迄今為止,還沒有真正解決。
我們知道,建立什么樣的企業領導體制,是由各國根據自身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怎樣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就應建立什么樣的企業領導體制,這應是東西方的共識。我們現在把美國企業的組織制度、治理結構奉為圭臬,以為它是經過上百年市場經濟的考驗、比較成熟的制度,應成為我們效仿、照搬的榜樣,否則就不是“與國際接軌”。其實,美國企業的組織制度是在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下,在兩黨政治的環境里,在私有制經濟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充分體現了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制度的要求。這一套游戲規則,是資本,也就是有錢人的游戲規則。比如:董事會是資本家的董事會;監事會是資本家找來監察運營體系的,是資本家的看門狗;經理人員則是資本家集團聘來幫著賺錢的。這套治理結構和游戲規則,反映的是資本家集團的利益。而美國的整個政治結構,就是建立在這些利益集團之上的上層建筑,政治權力也是由這些利益集團分臟的。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美國兩黨政治、選舉制度、政治權力運作了解得越來越多,對美國政治神秘感越來越消失,我們愈發清楚地看到,美國的兩黨政治、選舉政治,說到底就是金錢政治。近幾十年來,美國總統競選經費越來越多,誰募集的經費多誰就可能選上總統。誰給總統候選人捐錢呢?企業。為什么要捐錢?為了以后可以在政府獲得更大的利益。所以,美國競選制度越來越失去神圣的政治光環,越來越清楚地暴露出其金錢政治的本質。美國這種政治制度下的企業組織制度,關心的是資本家的利益。在這種制度下,勞動者除了勞動的權利,是談不上其他真實權利的。現代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勞動力也是一種資本,還是比金錢資本更具活力、更具創造性的資本。而美國的企業領導制度,最要害的問題,就是把勞動者排斥在外,因此,它不可能真正反映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因為社會的進步,歸根到底是由人來推動的,而不是由金錢來推動的。一種不反映大多數人的需求的企業領導制度,怎么可能成為一種科學的制度呢?
我們同時知道,任何一個企業,要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離不開生產資料,離不開勞動者這幾個根本性的要素,只有把這幾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構建出科學的企業領導制度。中國共產黨從中國特殊的歷史條件出發,在革命戰爭時期就開始探索這種結合。在企業設立黨組織,建立職工代表大會制,并成為企業領導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偉大創舉。這個創舉,把當時邊區黨的領導、企業實際負責人(廠長)和職工緊密聯系在一起,形成了戰爭時期特有的戰斗力。我們不少兵工廠在敵人狂轟濫炸、不斷襲擊的惡劣環境里,在黨組織領導下,團結戰斗,奮力拼博,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保證了部隊的作戰需要。實踐證明,這種企業領導體制,是符合我國生產力發展需要的,是經得起考驗的。建國以后,在公有制企業里,我們黨普遍實行了這一制度。這種制度,在我國建設工業基礎,特別是在三線建設中,動員成千上萬城里人到山溝去建設工廠,發揮了重大的作用,這是舉世有目共睹的。是不是搞市場經濟了,這種體制就不靈了,就過時了呢?事情遠非這么簡單。
我們還知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們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極其重大而又極具戰略眼光的創造,是中國通向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是中國特殊的歷史條件決定的。它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發展市場經濟而發展市場經濟,而是通過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手段,為中國進入社會主義中級階段、高級階段,進而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創造條件,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自覺改造社會與自然的偉大歷史壯舉。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清楚地意識到,是否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治制度,是關系中國前進方向的重大問題。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植根于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之中,與工人階級與廣大人民血肉相連,反映和代表著人民的利益。國有企業的共產黨人,不是從外面派去的,而是成長于企業的職工、干部、技術人員,他們不是獨立于工人階級之外的政治力量,而是由工人階級中優秀分子組成、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先鋒隊,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企業設立黨委,不是人為加上去的,而是中國企業自身發展的結果。又由于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國有企業黨委當然是黨這個執政實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發揮領導作用,作為企業領導體制的組成部分,就是順理成章的了。因此,中央領導同志斬釘截鐵地講“黨對企業在政治上的領導權絕不能喪失”,因為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黨是一個整體,黨的領導包括各級組織的領導,而不是一些組織有領導權,一些組織沒有領導權,這才是完整的黨的領導的概念。只是由于黨的組織存在于各種不同的機構和團體當中,而采取不同的領導形式。比如,在政權機關,重大的問題要經黨委討論決定,在軍隊,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首長負責制;在企業,黨委是政治核心,進行思想政治和組織領導,起保證監督作用。這就是說,根據不同機構和團體的性質,實行不同的領導形式,是我們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體現,決不能因為采取不同領導形式,就得出“不要黨的領導”的結論。也決不能因為采取不同的領導形式,得出可以“放棄黨的領導”的結論。這一點,對于企業黨委工作改革來說,顯得特別重要。
堅持黨對企業的領導,就必須改革黨的領導方式,
走出一條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路子
前面說過,國有企業黨委工作改革,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自身改革的重大舉措。30年來,國有企業黨委工作改革在激烈的討論和爭論中進行,在排除“左”和“右”的干擾中前進,逐步走出一條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路子。
為了說明這一問題,我想更多地引用一些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對國有企業黨委工作改革的論述。
1978年12月13日,鄧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一文中說:“看一個經濟部門的黨委善不善于領導,領導得好不好,應該主要看這個經濟部門實行了先進的管理方法沒有,技術革新進行得怎么樣,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多少,利潤增長了多少,勞動者的個人收入和集體福利增加了多少。各條戰線各級黨委的領導也都要用類似這樣的標準來衡量。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離開這個主要的內容,政治就變成空頭政治,就離開了黨和人民的最大利益。”(《鄧小平文選》第140頁)
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同志在《目前形勢和任務》的講話中,在提出了改變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以后說:“一個工廠的黨委,總必須保證在產品的數量、質量和成本方面完成計劃;保證技術先進、管理先進、管理民主;保證所有管理人員有職有權,能夠有效率、有紀律地工作;保證全體職工享受民主權利和合理的勞動條件、生活條件、學習條件;保證能夠培養、選拔和選舉優秀人才,不管是黨員非黨員,凡是能干的人就要使他們充分發揮作用。如果能夠保證這些,就是黨的領導有效,黨的領導得力。這比東一件事情、西一件事情到處干預好得多,黨的威信自然就會提高。”(《鄧小平文選》第235頁)
1980年2月29日,鄧小平同志在《堅持黨的路線、改進工作方法》的講話中再一次提出:“一個生產隊、一個工廠、一個車間、一個班組的黨組織,如果能夠面對自己單位的具體問題,走群眾路線,同群眾商量,提出很好的辦法,由共產黨員起模范作用,真正解決這些問題,那么,那里的黨組織就對四個現代化作出了很可貴的貢獻。”(《鄧小平文選》第244頁)
鄧小平同志這些重要論述,告訴了我們一些什么呢?我理解:第一,企業黨委的工作,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進行,因為這是“主要的政治”,離開經濟建設來談論政治,只能是空頭政治,就離開了黨和人民最大的利益。這就清楚地說明了抓經濟建設就是政治,這是一個重大的原則問題。應當說,時至今日,這個馬克思主義觀點還沒有被許多同志所理解和接受。我們不少規定不敢明確企業黨委要討論經濟建設中的問題,許多企業黨委不敢討論經濟建設中的問題,就證明了這一點。第二,企業黨委對企業經濟建設負有重要的責任。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衡量經濟部門黨委善不善于領導,領導得好不好的“五條標準”,衡量企業黨委的領導是否有效、是否得力的“五個保證”,都是企業經濟建設中的基本問題。換言之,就是企業黨委對企業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面都要承擔政治上的責任。企業黨委是不是保證了完成計劃;是不是保證了技術先進、管理先進、管理民主;是不是保證了管理人員有職有權;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多少,利潤增加了多少;勞動者的個人收入和集體福利增加了多少等。這些都是衡量企業黨委工作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既明確了企業黨委對企業經濟建設承擔的具體責任,又明確了企業黨委的工作方向。第三,闡明了企業黨委承擔責任的基本工作方針,就是:面對自己單位的問題,走群眾路線,同群眾商量,提出很好的解決辦法,由共產黨員起模范作用,真正解決這些問題。這就是說,黨委不能直接指揮企業,而是要針對企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辦法,由共產黨員起先鋒模范作用來解決這些問題。
鄧小平同志這些論述還告訴我們,企業黨委對企業的經濟建設承擔全部責任,即領導和指揮的責任,是不科學的,因為這種作法混淆了經濟組織和政治組織的界限,形成了以黨代政的弊端;企業黨委對企業的經濟建設不承擔任何責任,“黨只管黨”的作法也是不科學的,因為這種作法違背了黨的性質和宗旨,削弱了執政黨基層組織的地位和作用,容易形成削弱和擺脫黨的領導的弊端。
30年來,國有企業黨委按照鄧小平同志設計的方向,在經歷痛苦、徬徨、失落之后,大膽探索,勇于實踐,終于探索出了一條黨委實行思想政治領導,支持董事會、經理班子大膽負責,支持和領導職工實行民主管理的新路子,初步建立起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有獨資、國家控股、參股企業的領導體制。這種領導體制,具有區別于西方企業領導體制的鮮明特點,就是把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職工民主管理結合起來,實現了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結合,為企業長期、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國有企業黨委工作改革對整個黨改革的啟示
國有企業黨委工作30年改革,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對我們整個黨的工作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意義。
第一,企業黨委不直接掌握和行使行政指揮權,又要實行思想政治領導,是對黨的工作的更高要求。在企業改革過程中,改掉了企業黨委一元化領導,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股份制改造后,股東大會或董事會成為企業的最高權利機構,聘用總經理等經營管理人員,企業黨委回歸政黨本位,實行思想政治領導,起保證監督作用。在沒有行政權后,企業黨委不能命令行政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而是要通過自己的工作,對企業改革和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供企業行政領導參考。一般說來,由于企業黨委是執政黨的基層組織,在企業有相當的權威和影響力,再加上大部分國有企業領導者都是共產黨員,黨委的意見和建議會受到高度的重視,問題在于黨委的意見和建議是否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符合企業的實際,符合企業所處的市場環境,符合廣大職工發展的需求。很顯然,這才是對企業黨委工作更高的要求。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企業黨委對此進行了認真而艱難的探索。剛實行黨政分開時,不少企業黨委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沒有調整,表現在:一是不敢過問企業的生產經營問題,怕越權,影響和廠長的關系;二是企業黨委的工作機構還是沿襲過去組、宣、紀、辦的設置,或者只是簡單地把這幾個部門合并起來,盡量精簡人員,并沒有因為黨政分開后,黨委職能調整而有所加強。因此,在一段時間內,企業黨委的工作顯得很被動。實踐經驗教訓了人們:實行黨政分開后,企業黨委如果不深入企業經濟建設這個主體,黨委的工作必將無的放矢,失去發揮作用的著力點。實行黨政分開,企業黨委不當企業的“指揮部”,而一定要當企業改革發展的“參謀部”,成為企業改革發展的向導。因此,很多企業黨委調整職能,加強研究力量,把自己工作著重點放在調查研究企業內外部環境,調查了解企業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中的地位和市場影響力,以及產品在市場中的持續發展力,調查和了解廣大職工對企業發展的愿望和要求,等等,在此基礎上對企業的改革和發展提出自己的主張和看法。開始階段,是以黨委書記個人身份參加企業的決策會議提出看法,現在一些企業逐步形成黨委的集體意見,供行政團隊參考。在行政團隊作出決策后,黨委即開展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宣傳和解釋企業行政團隊的決策,動員和組織廣大職工為行政決策努力工作,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企業廣泛開展黨員先鋒崗、“一個黨員一面旗”等活動,為實現行政團隊的決策創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圍,提供了精神動力。這樣,企業黨委發揮政治領導的作用實現了,威信高了,逐步成了企業改革發展的主心骨。
國有企業黨委工作改革的實踐告訴我們:共產黨是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什么是先鋒隊?就是站在時代的前列,從世界和中國的實際出發,深刻研究、理解和把握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提出指導社會、經濟發展的理論、方向、道路和方針政策,為人民改造社會和改造自然指明方向,成為引領人民前進的火車頭。這就是列寧所說的,黨是無產階級的“最高參謀部”。黨執政后,共產黨的這一本質規定性并沒有改變,反而因為執政后面臨的國內外條件更加復雜,遇到的矛盾和斗爭更加錯綜復雜,特別是實行全面對外開放的政策后,中國同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軍事等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的發展已離不開世界。而世界范圍內,特別是東西方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相互交集、相互碰撞、相互比較,給我們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出了許多嚴峻的挑戰。這一切,更需要中國共產黨這個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最高參謀部”,發揮創新理論、引領方向的先鋒隊作用,為中國的繁榮、民主、富強作出新貢獻。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共產黨根據不同的歷史條件,先后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成為指導我們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凝聚黨心民心、鼓舞人民勝利前進的強大思想理論武器。回顧30年的歷史,試想,如果沒有這些理論創新,中國會是一個什么樣子?
第二,企業黨委不直接掌握行政權力,為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創造了條件。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我們國家要出問題,首先會出在黨內。因此,他十分強調加強黨的建設問題。企業黨委工作改革,實際上為加強黨的建設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那就是,實行比較徹底的黨政分開,黨組織不具備行政指揮權,不能批項目,不能批條子,是保證黨組織及其領導人干凈執政、可以集中精力抓好黨的自身建設的重要條件。改革開放30年來,國有企業黨委創新工作思路,轉變工作模式,把加強“四好班子”、黨員隊伍先進性建設、圍繞企業改革發展發揮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作為黨建工作的重點,使企業黨的工作出現了一個新局面。國有企業不擔任行政職務的黨委書記因為貪污腐敗而被判刑、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的不多見。這個經驗,對我們整個黨的建設有沒有普遍意義呢?我認為是有的。
首先,共產黨執政,不是代替人民執政,而是領導、組織和支持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等法定機構,選出各級政府領導人實現執政。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不是體現在對政府工作、司法工作的直接插手和干預,而是體現在黨對于這些工作的思想理論和政策指導,對于重要干部的推薦使用。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一些地方的黨委領導人,逾越黨政分際,有些地方黨委書記,把黨委“一把手”拓展為地區“一把手”,什么事都要管,都要插手,成為一個縣、一個地區的“太上皇”。權力過分集中在黨委一把手手中,造成了不少黨委書記濫用權力,直接插手政府工作、司法工作:批項目、批條子;任用親信,組織關系網、防護網;貪污腐敗,收受賄賂,“一任清知府,十萬白花銀”,使不少的黨委書記倒在了腐敗的泥潭里,讓黨蒙羞。這就證明,實行比較徹底黨政分開,讓黨組織回歸執政黨的本位,確是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客觀需要。
其次,從加強黨對國家權力機關監督這方面說,如果權力都集中在黨組織,特別是“一把手”身上,黨對權力機關的監督就成了一句空話。比如一個縣,如果縣委書記把持著黨政財文各方面的權力,縣委怎么去監督?更不用說縣里紀檢監察部門了。企業黨委不掌握行政指揮權,它對企業經營班子的監督就有了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合理劃分權力機關與黨組織的權利界限,支持和鼓勵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依法行政、大膽行政,黨組織不得干預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職責范圍內的工作,更不得插手什么批項目之類的事情,干擾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工作。黨組織對國家權力機關的工作,要真正起到積極支持、有效監督的作用。
第三,企業黨委不直接行使行政指揮權,為黨管人才提供了新經驗。人才問題,始終是黨和國家的核心問題。舉什么旗,培養和使用什么樣的人,始終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問題。黨管人才,就是要培養和使用忠實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共產主義崇高理想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勞動者大軍,在這方面,企業黨委作了積極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堅持從企業改革發展進程中發現人才。人才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改革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實踐出人才。因此,企業黨委要把眼睛盯在生產崗位、管理崗位、科技崗位等具體崗位上的人員,發現有培養前途的人才,進入企業的人才庫,制定培養計劃,實施思想、政治、業務、輪崗等多種培訓,為企業改革和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高素質人才,奠定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
黨管干部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也是我們黨履行執政責任的重要制度保證。堅持黨管干部的原則,培養成千上萬的安邦治國人才,造就一支宏大的思想上有信仰、政治上靠得住、有國際眼光、有業務能力的干部隊伍,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黨培養和造就了大批人才,為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創造了根本條件。但是,我們必須看到,在市場經濟的環境里,在復雜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市場交易的原則也侵入黨的政治生活中,一些地方、一些部門買官賣官的現象頗為嚴重,干部任用成為某些領導人,特別是“一把手”斂取錢財的重要渠道。孫中山創立的黃埔軍校有訓曰:“貪生怕死莫進此門,升官發財請往別處。”而在一些地方,在我們黨內,則變成了“升官發財請進來,無錢行賄請出去”,極大敗壞了黨管干部原則的聲譽。企業在黨管干部原則上,實行培養與使用分離。黨委負責干部及后備干部的資格審查,包括行政團隊提出的后備人選,都要納入企業黨管干部的范圍;負責干部的思想政治和業務培養培訓,保證干部的素質;負責向企業董事會、行政團隊推薦干部,干部任用的決定權在董事會和行政團隊,黨委并不能決定這個干部什么時候能用。這種管用分離的辦法,既體現了黨管干部的思想,黨是各級政權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的人才“蓄水池”、“人才庫”,黨最重要的任務,是保證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保證向各級、各類機關、團體提供高素質的人才,只要管住了這一條,黨管干部就有了核心的內容。同時,也體現了用人單位和部門的自主權。比如一個縣委,可向人民代表大會推薦幾個縣長候選人,讓人民代表大會去自主選舉;可向縣長推薦若干名局長候選人,由縣長決定后提請人大或常委會批準。這種制度安排,用人權就不會集中在少數人手里,更加豐富了黨管干部的內容和途徑。
30年來,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國有企業黨的工作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整個黨工作的改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國有企業黨的工作改革,以其鮮明的歷史經驗和時代特征,證明了在中國,離開了共產黨的領導,將會一事無成,任何懷疑、動搖共產黨領導地位的觀點和看法,都是經不起現實和歷史實踐檢驗的;國有企業黨的工作改革經驗也證明: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也必須與時俱進,黨組織應該管思想、議全局、抓大事,支持和保證人民選出來的國家權力機關依法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經濟事務的權力,支持和保證全國人民通過各種方式,行使民主管理的權利,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提供強有力的政治保障。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作者系中國百名杰出管理科學研究者、中國改革創新先進人物、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經濟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