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縣,不懈地探索#65380;努力#65377;
滑縣,驕人的成績#65380;寶貴的經驗#65377;
這一切,都在河南近幾十年糧食生產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65377;河南以至全國還有巨大的糧食生產潛力,國家和人民需要這些潛力的迸發,如何在糧食生產#65380;農業進步領域走得更遠,滑縣經驗具有毫無疑問的借鑒意義#65377;
7月,滑縣上空舒云漫卷,大地上和風吹拂,經過三夏鏖戰,滑縣人民收獲了又一季的豐收#65377;
2008年,滑縣在連續五年蟬聯“全國糧食生產‘十佳’標兵縣”之后,夏糧生產以“三高”即100%良種覆蓋率#65380;100%的優質專用率#65380;90%的關鍵技術到位率為依托,再創夏糧產量歷史新高:2008年,滑縣夏糧平均單產499.2公斤,比上年增長3.3%;總產在河南省首次突破80萬噸大關,達到84.9萬噸,比上年增產9.4%#65377;
滑縣,“河南第一產糧大縣”,地處黃河故道,素有“豫北糧倉”之美譽#65377;
2007年,滑縣糧食總產在河南省首次突破25億斤大關,占安陽市糧食產量的38%,居河南省第一#65377;
作為河南省糧食生產“標兵”,全國糧食生產“紅旗手”,滑縣經驗,已經引發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思索#65377;
2007年10月,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作出重要批示:“滑縣是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一面紅旗,其經驗很值得總結推廣……”
在2008年全球糧荒背景下,推廣滑縣糧食生產經驗顯得更為迫切#65377;
高產攻關
“我家有5畝地,過去小麥畝產400~500公斤#65377;2007年,加入縣高產田項目后,由技術員指導生產,統一種#65380;收#65380;防病蟲#65377;2008年,我家小麥化肥袋裝了15袋,畝產700多公斤,比以前多收了兩三百公斤呢#65377;”
2008年7月30日中午,滑縣上官鄉上官村公路兩旁,一望無際的平坦與遼闊,滿目充盈著綠油油的玉米#65377;村民毛自芳從一人多高的玉米林里探出頭,面對媒體時興高采烈#65377;
看著長勢喜人的玉米,毛自芳向記著介紹道:“現在,我種的玉米是浚單20,預計到秋收,能收將近800斤吧!”
2007年6月,滑縣開始醞釀小麥高產創建活動#65377;
2007年10月,滑縣沿縣內交通干線,在上官#65380;老店兩鎮交界處和萬古#65380;留固兩鎮交界處建立了2個萬畝小麥高產高效示范區,10個千畝示范區,17個百畝公關田,1個自動化節水灌溉示范田和3個新品種展示田,總面積1.12萬畝,涉及7個行政村1872戶農戶#65377;
在高產園區,滑縣重點推廣“一集成六統一”高產創建模式#65377;以矮抗58為攻關品種,畝產700公斤為攻關目標,滑縣在上官鎮萬畝示范區內設置了小麥百畝攻關田#65377;
滑縣農業局局長王典讓說:“‘一集成六統一’高產創建模式,指的是技術服務‘一集成’,生產過程‘六統一’#65377;‘一集成’即將秸稈還田#65380;精量半精量播種#65380;測土配方施肥#65380;節水灌溉#65380;氮肥后移延衰和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技術組裝配套,集成推廣#65377;‘六統一’即統一供種#65380;統一測土配方施肥#65380;統一培訓指導#65380;統一機耕機播#65380;統一防治病蟲害#65380;統一訂單生產#65377;”
滑縣縣長張金泉說:“僅測土施肥項目,3年就節約肥料4520噸,增產糧食9.988萬噸,全縣累計增收節支達1.505億元,每個農戶增收500多元#65377;‘一集成六統一’對示范園區糧食生產力的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65377;”
2008年,滑縣2個萬畝示范區平均單產分別達到623.3公斤#65380;631.7公斤,超額完成項目單產600公斤的任務目標#65377;其中,上官老店萬畝示范區內的百畝攻關田平均畝產707公斤,萬古留固萬畝示范區的百畝攻關田平均畝產711.8公斤,畝均收益674元#65377;
科技入戶
2008年7月30日上午,滑縣老店鎮東馬莊村“科技大院”的農業科技服務大廳里,村民馬新偉正在一臺電腦上查看病蟲害防治資料#65377;
這個大廳里,有5臺電腦#65380;2部電話#65380;千余本科技圖書#65380;百余盤科技光盤,配備有DVD#65380;大型背投#65380;觀看連椅#65380;閱覽桌椅#65380;柜臺#65380;展示柜等設備#65377;
另一臺電腦前,正在聚精會神觀看農業科技推廣片的東馬莊村第四村民組村民馬寶倉,臉上不時露出會心的笑#65377;
“過去,巧種糧不如多上糞;現在,多上糞不如多問技術員#65377;”馬寶倉用樸實的話語表達著農民對科技的渴求和信賴#65377;在滑縣,有幾個農民皆知的電話,分別是“12316”#65380;農業科技服務大廳熱線“8162283”和植保咨詢熱線“8162519”等技術服務熱線#65377;
“以前,家里沒錢,我那口子身體又不好,生活很難#65377;2006年,村里有了‘科技大院’,沒活時來看看,有問題再問問植保員#65380;技術員,種莊稼找到竅門了,生活好多了#65377;”
2008年夏季,馬寶倉家6畝地,“主要種豫教2號#65380;矮抗58,收了近6000斤小麥,留了2000斤自家用,賣了4000斤,0.8元/斤……”
變化開始于2006年滑縣推廣科技種田活動,“過去,每畝地收600多斤小麥,2006年后,找準了種糧門路,每畝就要多收三四百斤小麥#65377;”
今天,馬寶倉家里農機具俱全,沼氣照明#65380;做飯,路也通到了家門口#65377;
經濟條件改善了,生活便利了,馬寶倉就把自己11歲的孩子送到了20多公里之外的縣城讀書,“孩子一個月回家一次,吃住都在學校#65377;”
在滑縣老店鎮東馬莊村,像馬寶倉這樣的農戶還有很多,在“科技大院”的另一臺電腦上查看病蟲害防治知識的村民馬新偉告訴記者:“現在,我們村里有面包車10多輛#65380;轎車2輛……村里20%的家長都把孩子送到了縣城讀書#65377;”
2007年9月以來,滑縣的技術服務網絡,匯集30名縣技術骨干#65380;8名鄉技術標兵#65380;110名村技術能手,在12個非示范鄉鎮,用1000名科技示范戶和1000名科技聯系戶輻射帶動了全縣30萬農戶#65377;
返程中,記者遇到了農業技術員孫彩霞,她指著路邊的2塊玉米地說:“這10畝玉米地,是我負責技術指導的,另外,我還負責縣里另外18戶農民的田地技術指導,共20戶,100畝地左右#65377;”
“我們手把手#65380;面對面地對農民進行現場指導,主要對農戶進行農業技術#65380;農業機械使用培訓,測土配方,防病蟲害等……”
2008年,滑縣農業主推技術入戶率100%,關鍵技術到位率90%#65377;
滑縣縣委常委#65380;宣傳部部長劉平說:“我縣農業科技服務大廳運行以來,累計接待來訪農民3.4萬余人,發放技術資料4.2萬份,有效地促進了農業增效#65380;農民增收#65377;科技入戶,不僅提高了糧食生產力,還節約了生產成本,2008年,滑縣每畝農田平均節約灌溉成本15元,節約肥料2.5公斤,價值10元,農藥成本8元,170萬畝小麥節約支出5610萬元#65377;”
良種良方
滑縣縣委書記劉國連說:“如果說,科技支撐了滑縣的糧食生產,那么良種工程則是滑縣糧食生產的一朵‘金花’#65377;”
“‘11311’良種工程即依托一個龍頭,創建一個協會,完善三層網絡,開展三級示范,打造一個優良種子品牌#65377;”在滑豐種業科技示范園,滑縣宣傳部副部長王新杰向媒體介紹起了滑縣“11311”良種工程的內涵#65377;
作為滑縣良種工程“龍頭”的滑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滑豐種業),目前,擁有200畝的科技示范園#65380;40畝種子加工倉儲中心和全國最先進的大型種子加工生產流水線#65377;
目前,滑豐種業種子繁育面積12萬畝,繁育滑豐系列玉米#65380;大豆新品種10個,滑豐品牌種子被授予“河南省名牌農產品”,另外每年承擔國家#65380;省#65380;市#65380;縣小麥#65380;玉米#65380;大豆新品種試驗示范20多項#65377;除滿足滑縣農業生產所需外,滑豐品牌種子還遠銷豫#65380;皖#65380;蘇#65380;魯#65380;晉#65380;冀等省300個縣市#65377;
目前,滑縣設有21個供種站,800個村級服務網點#65377;在滑豐種業的帶動下,滑縣種子協會在全縣21個鄉鎮設立分會,種子繁育基地61個村,吸納了2.5萬個良種繁育農戶#65377;
2008年,滑縣170萬畝小麥中,102萬畝是以鄭麥366#65380;新麥18主導的優質強筋小麥,68萬畝為以矮抗58主導的優質中筋小麥,生產良種覆蓋率#65380;優質專用率雙雙達到100%,年帶動農民2.5萬戶,年增加繁種農戶經濟收入3000多萬元#65377;
滑縣宣傳部副部長王新杰也強調說:“‘11311’良種工程像一張‘名片’為滑縣的糧食生產再添‘金花’,讓滑縣糧食生產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65377;”
糧食,是人民生存之本,是國家繁榮安定之基#65377;2008年,當我國迎來神圣的奧運之火,當世界彌漫著饑荒的危機之際,提高糧食生產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已經成為一個異常急迫的問題#65377;
滑縣,不懈地探索#65380;努力#65377;
滑縣,驕人的成績#65380;寶貴的經驗#65377;
這一切,都在河南近幾十年糧食生產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65377;河南乃至全國還有巨大的糧食生產潛力,國家和人民需要這些潛力的迸發,如何在糧食生產#65380;農業進步領域走得更遠,滑縣經驗具有毫無疑問的借鑒意義#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