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65377;安樂鎮腳踏實地,從小做起,通過小產品,開拓大市場,帶動了一個個村莊的經濟發展,圓了一方百姓的致富夢#65377;
“無論產品有多大,有市場就是好產品#65377;”
安樂鎮鎮長張大偉告訴記者:“小產品多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市場需求量大#65377;洛陽市巨大的市場,對安樂鎮的小產品發展非常有利#65377;目前,安樂鎮已經形成了一村一品#65380;村村有精品的格局,成為洛陽市場上小產品的一大供應基地#65377;”
豆芽市場的“主力軍”
8月12日下午,天氣炎熱,安樂鎮董莊村一棟漂亮的二層樓房前,村民周志軍一家人正在門前的一棵大樹下乘涼#65377;
“我們家做豆芽生意已經有十四五年了,現在一天賣400多斤的豆芽,旺季時一天能賣七八百斤#65377;”
安樂鎮宣傳辦主任李孝軍告訴記者:“董莊村地下兩三米內就是隋唐遺址城,為了保護遺址,董莊村已經被劃為拆遷村,不能蓋樓,道路不能整修,村里的外在面貌無法改善#65377;整個董莊村發展異常艱難,但現在董莊村已經成為洛陽市豆芽市場上的‘主力軍’#65377;”
村民周志軍告訴記者:“我們村有50戶農戶做豆芽生意,一天一家至少賣出300斤豆芽,一個村一天為洛陽市供應1.5萬斤豆芽,現在,洛陽市場上的豆芽多數都是我們村生產的#65377;”
“一斤綠豆4元錢,能生綠豆芽9斤左右,銷到超市平均價格0.65元一斤,去年,一斤綠豆芽純利潤0.1元多#65377;”
村民徐景義的豆芽作坊里,一只大水缸,豆芽擠滿了缸沿,像要溢出來似的#65377;水,濺在記者的手上,異常的涼,女主人笑道:“我們用的是地下水,比自來水清涼#65377;”
“我們晚上10點清洗豆芽,11點睡,早上3點起床,把豆芽裝車,早上拉出去賣#65377;很忙,就這一攤事就把人忙死了#65377;不過也值了,我的大女兒現在在河南工程學院讀大二,小兒子現在上小學二年級,靠種豆芽至少孩子上學費用就不愁了#65377;”
臨走的時候,經過周志軍家的門口,女主人笑著指指村里的二層樓房:“不靠賣豆芽,這一座座樓房咋堆起來的?”一句樸實的話,讓在場的村民都笑起來#65377;
董莊村村委主任徐躍利指著村里一排排的樓房說:“村民住的都是兩層樓房,因為面臨拆遷,不允許再建房,村里保持整潔就行了#65377;”
他告訴記者:“洛陽市場上豆芽多數是我們村供應的,由于是拆遷村,上面沒有扶持資金,也不能上項目,董莊村村民不等不靠#65380;自謀發展,依靠種豆芽走出了一條道路#65377;”
杜鵑花開牡丹城
洛陽牡丹甲天下#65377;唐人劉禹錫用詩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反映牡丹的天姿國色#65377;今天,在牡丹花城一隅——安樂鎮獅子橋村,卻有另一種花正在日益繁盛,欲在牡丹城中爭得一席之地#65377;
2008年8月12日下午,記者來到了獅子橋村杜鵑培育基地#65377;
進入杜鵑大棚,一位園藝工人指著大片的杜鵑介紹道:“培育杜鵑花,要用專用土,只有當年落的松針下面的土才行#65377;我們這里的花土都是從東北買來的,酸性土#65380;透氣#65380;保溫,是栽培杜鵑的最佳土壤#65377;”
“我們有8個大棚,占地20多畝,一個大棚三四千株杜鵑#65377;去年,賣出去2萬多株,均價40~50元一株,還有1萬多株繼續培育#65377;杜鵑栽培的時間長,冠徑大,價格也就高#65377;”獅子橋村村委主任#65380;杜鵑培育基地的負責人王春龍的兒媳史晶晶給記者介紹了獅子橋村杜鵑培育基地的現狀#65377;
“王春龍最初種杜鵑的時候,他一家人都不支持,村里人也不支持#65377;投入太大,賠了咋辦?賣不出去咋辦?我們窮慣了不知道咋富#65377;”獅子橋村村民王麥冬對王春龍最初建杜鵑培育基地的情形還記憶猶新#65377;
“王春龍經營有一個鋁合金廠,效益一直很好,他那時要建杜鵑培育基地村里人都想不通#65377;最初是和村里人合伙做的,投入了80萬元,半路他的合伙人都撤資了#65377;王春龍說‘我是富了,但我的村還很窮,我們村也沒啥優勢,我先干,干好了帶村里富’#65377;”
于是,王春龍投資110萬建起了杜鵑大棚#65377;如今,獅子村的杜鵑花還種出了特色——單株多色#65377;
“我們這個大棚里現在有五六個工人,忙的時候要十幾個人,一天15元錢,不過這活很簡單,平時松松土#65380;澆澆水,還能照看家里,也不受氣#65377;我們都五六十歲了別的活也干不了#65377;”獅子村村民#65380;大棚里的園藝工人劉敏芝告訴記者#65377;
“因為,目前還欠缺專業的技術員,我們的花雖然已經發展成單株多色但是檔次還不夠高,到鄭州市場上打不開銷路,現在主要銷往洛陽市#65377;以后,市場打開了,我們會把杜鵑種到那邊去,我們的規劃是建成120畝#65380;80個大棚的杜鵑,那個時候一個村的人都可以在大棚里工作了#65377;”史晶晶手指著前面的一片空地對記者說道,“那是一定的,以后一定會擴大規模”#65377;
安樂鎮宣傳辦主任李孝軍告訴記者:“獅子橋村因為沒有其他明顯的優勢,種植杜鵑不僅符合獅子橋的特點,也符合洛陽市作為花城的市場需求#65377;未來,獅子橋村會讓杜鵑成為自己的品牌,占領河南周邊地區的杜鵑批發市場#65377;”
葡萄種出致富夢
離開獅子橋村,記者踏上了平坦整潔的村間公路——鄭獅路,前往鄭村#65377;
經過一片綠油油的田地,記者進入鄭村的一片葡萄園,園內目力所及的是望不到邊的葡萄架,還有散落在葡萄架間的一串串葡萄,幾位村民正在葡萄架下休息#65377;
村民王木鎖告訴記者:“我們全村有400畝葡萄園,這一片有40畝,我自己5口人,一口人半畝,也就是2.5畝葡萄園#65377;”
“一串葡萄重四到五斤是常見的,偶爾會有一串大的六七斤#65377;今年,葡萄賣得差不多了#65377;今天早上,一位安徽過來的個體戶把葡萄購走了一批;今天下午賣了最后一批,明天就罷園了#65377;”
“好的年份,能收4000斤左右的葡萄,比種糧食一年多收入四五千元#65377;”
從村民王進軍那里記者了解到,鄭村早有產水果的歷史,這片葡萄園原來是一片蘋果園,“后來,因為種蘋果的人太多,蘋果價錢降得很快,改成了葡萄園#65377;”
王進軍告訴記者:“葡萄最怕陰雨天,天晴的時候,葡萄長得好,顏色好#65377;我家有六七畝葡萄園,一畝地一年能收入4000多元#65377;”
“我們村里種的是吐魯番的馬奶子葡萄,除了我們村,洛陽沒有種馬奶子葡萄的,現在洛陽市場上的馬奶子葡萄都是我們鄭村產的#65377;”
“我們村葡萄園地面不是很廣,要是像偃師一樣能成立個協會一類的我們就不愁銷路了#65377;我們平民百姓不懂電腦,也沒人領頭……”
安樂鎮黨委書記李安民告訴記者:“安樂鎮,獨特的文化背景,決定了安樂的發展必須走一條別具特色的道路#65377;安樂鎮是靠近洛陽市的郊區鄉鎮,我們有洛陽市這樣一個大市場,安樂的一村一品,村村有精品計劃既滿足了洛陽的市場需求,也推動了安樂鎮自身的發展#65377;”
小產品是千萬條致富路中的一條捷徑#65377;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國家,都少不了小產品#65377;只要瞄準了市場,抓住了商機,任何一個人#65380;一個村莊,都可以通過經營小產品圓致富夢#65377;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65377;安樂鎮腳踏實地,從小做起,通過小產品,開拓大市場,帶動了一個個村莊的經濟發展,圓了一方百姓的致富夢#6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