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工業化和技術進步引起的產業結構變化導致的農村勞動力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的空間移動,這種轉移對文化傳播和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起著重要作用,也是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受轉移主體素質的制約。農村勞動力在非農產業的轉移進程中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從而造成轉移勞動力隊伍的龐大與可供選擇就業空間相對狹窄。調查顯示,98.36%的用人單位對求職者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初中文化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專、大學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比例分別為16.78%、30.233%、28.62%和22.27%。
受城鄉二元結構體制的制約。城鄉分割體制沒有實質性變革,農民工無法獲得真正的市民身份,不能與城市勞動者進行平等的就業競爭。
受勞動力市場的制約。勞動力市場流動性大,進城農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護,工作、生活環境較差,勞動強度過大,甚至缺乏必要的勞動保護、人身權利保護。
受就業崗位競爭激烈的制約。隨著企業改制,城鎮下崗職工增多,城市就業壓力大,縮小了農村勞動力進入空間。
受鄉鎮企業吸納力減弱的制約。近年來,一直以外延擴張為主的鄉鎮企業原有的發展優勢有所減弱,發展速度減緩,吸納勞動力的主渠道作用減弱,后勁不足。
受代際轉換的制約。年齡介于18~30歲之間的新一代農民工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回不去農村,融不進城市”。他們對獲得社會尊重、平等和承認有著更多的期盼。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得到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為此,我建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挖掘農業內部空間,促進勞動力在農業內部轉移。根據陜西省的實際,要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促進農村勞動力在農業內部轉移。
加快小城鎮建設,擴張區域內就業空間。要不斷完善小城鎮的載體功能,在保持小城鎮數量相對穩定的基礎上,重點突破和促進小城鎮規模成長,形成良好的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態勢,真正實現“建一個城鎮,活一片經濟,興一批產業,富一方群眾”的目標。
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一是切實抓好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確保新增的農村勞動力達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二是由農業部門牽頭積極做好引導性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基本權益保護知識、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以及求職技能等。三是根據市場需求、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崗位對從業人員基本技能和技術操作規程的要求,設置培訓內容和課程。四是農民創業培訓,提高農民工創業的成功率。
完善勞動力市場體系,高效推進勞務輸出。一是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形成職業供求、勞動力價格等信息發布平臺;二是建立健全勞務輸出組織體系,充分發揮職業介紹服務組織、勞動保障工作站、社會中介機構作用;三是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要主動出擊,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勞務輸出洽談活動,實現用工單位、培訓機構、務工人員的便捷對接;四是樹立勞務輸出商品意識,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競爭力的勞務品牌,造就一批高素質、有特色的勞務輸出隊伍,提高勞務隊伍的知名度;五是加強全程服務,保障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落實勞動工資發放,協調解決勞務糾紛,為務工人員提供政策、法律咨詢服務。
加強制度建設,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一是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制度,允許外出打工、經商的農民依法有償轉讓、轉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權;二是打破“農業人口”和“非農業人口”的戶口界限,使進城務工人員享受所在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三是制定和落實扶持性的優惠政策,全面保護外出務工農民的切身利益,解決農民外出務工的后顧之憂。
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資金投入。各級政府應把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并加大對勞動力轉移的財政支持力度,投入資金用于勞動力資源數據庫的建立、勞動力的培訓、勞務用工的市場信息收集發布、勞務輸出的組織管理等,以促進全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扎實有效地開展,為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單位:國家審計署駐鄭州特派員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