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取什么樣的經營方式,制定什么樣的農業政策,以怎樣的方式來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理論界觀點各異。為探索黑龍江省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途徑,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提出了黑龍江現代農業場縣合作概念和理論分析框架。通過研究和探索新的經營方式,達到提高勞動生產力促進黑龍江現代農業的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現代農業;場縣合作;經營方式
中圖分類號:F303.4 文獻標識碼:A
發展現代農業是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采取什么樣的經營方式,制定什么樣的農業政策,以怎樣的方式來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是理論界長期關注和努力探索的問題。筆者在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基礎上,提出了黑龍江現代農業場縣合作概念和理論分析框架。并通過研究和探索新的經營方式,實現場縣互利雙贏,共同促進黑龍江現代農業發展的目的。
一、黑龍江現代農業場縣合作的客觀性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F代農業是指以保障農產品供給、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和商品率為途徑,以現代科技和裝備為支撐,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在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的綜合作用下,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F代農業就是生產科學化,產品商品化,經營集約化和產業化。其實現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現代農業場縣合作經營方式研究,旨在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適合黑龍江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新途徑。
(一)現代農業場縣合作內涵
黑龍江農業經營方式的現狀與全國一樣,縣域農民采取家庭承包形式,國有農場主要實行家庭農場、家庭承包、聯戶農場、機組承包等多種聯產承包經營等形式,場縣合作是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場縣合作是指國有農場與縣域農村在農業機械化、農業科技、農業產業化、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農村和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及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等經營方式的結合而形成的經營組織。
(二)黑龍江現代農業場縣合作的特征
黑龍江現代農業場縣合作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客觀性。目前,我國處于經濟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時期,黑龍江省具有推進現代農業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農墾區位優勢,通過體制和機制的創新,進一步完善現行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場縣合作是作為黑龍江省發展現代農業的模式提出來的,而發展現代農業沒有固定的模式,對這些模式的評估主要看它是否具有競爭力,是否適合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2、多樣性。場縣合作經營方式是農場與農村自發合作的實踐的結果,從農墾對周邊農村提供單純代耕代種代收服務,到農機跨區作業、促進土地流轉的農墾規模租賃地方耕地、統一經營;從農墾農機大戶的作用,到場縣雙方共同組建農機合作社、組建股份合作制家庭農場;從農機跨區作業,到整村推進農場化栽培管理模式;從經濟方面的合作,到小城鎮建設、社會事業發展等全方位合作;從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推進,探索建立各具特色、形式多樣的合作模式。
3、發展性。場縣合作在生產關系中堅持土地農墾國有、縣域集體所有不變,由于作為經營主體的經營組織一體性使農場和縣域農民的利益具有一致性。而生產結合方式從以家庭為單元經營向代理人流轉的規模經營轉變;勞動手段由以家庭為單元使用小農具向大機械轉變;勞動對象由家庭承包的土地割據向大面積連片耕種轉變,規模投資使大規模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可能,為農村迅速發展提供了條件。
4、盈利性。場縣合作經營方式的經營組織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場縣合作最終就是要通過場縣經營組織的自我發展,獲得市場上可以接受的正常利潤。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都是理性的,其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最多的利潤。各場縣合作經營組織主體經過競爭,追求的也是場縣經濟的發展和延伸,并獲得最大的利潤,最大程度實現增產增收。
5、指導性。場縣合作實際上就是借助合作雙方的優勢,一體式規劃、建設、發展的過程,就是雙方資源、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的過程;就是現代農業的實現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過程。因此,具有指導性和典型示范作用。
6、地域性。黑龍江區位特點松花江、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三江平原獨特的自然條件為場縣合作經營方式的產生,大機械作業和土地大規模流轉提供了可能。
二、現代農業場縣合作的理論來源
從場縣合作特征得到,其經營方式對提高勞動生產力、加強競爭力、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發揮區域優勢等具有重要作用。由實踐作為先導的場縣合作,其理論是集有關經濟理論綜合研究分析得出的,它所涉及的有以下理論。
(一)比較優勢理論
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市場機制會把一個國家的資源配置到那些具有相對較高生產率的產業中去。這就意味著,每個國家不一定生產各種產品,而應集中力量生產那些機會成本小于他國的商品,那么在這種產品生產上就具有比較優勢,就可以按照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與貿易。比較優勢理論基本描述了區域間市場機制的導向作用,說明產品成本降低來源是各自的相對優勢。但是它對提高生產率與生產成本優勢的因果關系并未給與清晰界定。同時由于模型的高度抽象化,在加入技術、規模報酬、外部性等約束條件后,其生產成本優勢來源更加模糊不清。隨著現代經濟結構已發生了重大變化,產品成本特點也將發生變化,需要新的理論加以補充。
(二)要素稟賦理論
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即在同一產品不同區域的生產函數相同的前提條件下,同一區域生產不同產品的各部門所使用的技術不同,因此在不同產品的生產中所投入的生產要素的比例也不同。產品的勞動成本占其價值的份額較大的,為勞動密集型產品;使用資本較多的為資本密集型產品。不同區域各種生產要素稟賦不同,供給量豐富的生產要素,其相對價格較低,密集使用這一要素的產品相對成本必然也低;相反亦然。資本豐裕的國家具有生產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勞動資源豐富的國家具有生產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按照要素稟賦基礎上的地域分工原則進行分工與貿易,各方都能獲得較多的比較利益。盡管要素稟賦理論存在諸多問題,但它是場縣合作理論的重要來源。
(三)區域經濟理論
區域經濟理論源于19世紀初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提出的農業區位論。現代區位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艾薩德等以區域綜合開發和組織研究對象,對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進行經濟評價,對區域的經濟、社會因素進行分析后編制總體經濟模型。而貝里等從人文地理學出發,對區域系統的結構和內部機制,模擬和預測區域的發展過程。二者都是要解決某一區域內資源稟賦、交通、教育、技術、生產發展、消費水平、政治制度等對于該區域生產的重大影響,為制定區域發展目標提出科學的依據,從而使該區域的經濟發展達到整體最優效果。
(四)馬克思理論
馬克思認為,勞動生產力對商品生產有重大作用,決定勞動生產力因素有工人的平均訓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等?!吧a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每一變動而變動。”“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在農業中(采礦業中也一樣),問題不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率,而且還有由勞動的自然條件決定的勞動的自然生產率”。從場縣合作的最終結果看,作為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農產品成本增加效益、資源稟賦合理利用和勞動的過程管理均體現這些理論。
三、黑龍江現代農業場縣合作實證效果
黑龍江省農墾九三分局和嫩江縣2002年率先從農機跨區作業代耕開始,堅持“資源共享、平臺共建、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走出了一條“場縣合作共建”的新路子。取得了“不增土地增產出、不增資源增實力、不增投入增收入”的良好效益,通過場縣合作每年促農增收2億元以上。2003年以來,黑龍江省農墾牡丹江分局、建三江分局等也相繼開展了場縣合作。2006年,省政府確定了農墾九三分局與嫩江縣為合作共建試點單位,雙方重點在農業機械化、農業科技、農業產業化、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農村和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及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等七個方面開展合作共建,來發展現代農業。2007年,農墾建三江分局又與佳木斯市就糧食生產、科技示范、市場開發、農機合作、項目建設和人才共享等33項合作議題達成合作共識,使“大三江一體化”越來越緊密。農墾牡丹江分局與雞西市共同構建興凱湖綠色水稻產業帶的合作共建工作也已經啟動。
許多農墾分局與地方政府也都積極開展合作共建,場縣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果。發揮墾區農機裝備優勢,促進了農村土地流轉;發揮墾區農業科技示范優勢,加快了農業標準化進程;發揮墾區龍頭企業集群優勢,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發揮墾區農業社會化服務優勢,推進了社會化服務資源的共享。
場縣合作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其理論還需不斷完善,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尚待解決。但是,作為新的經營方式和新的農業增長方式已經顯示出它的生命力。
責任編輯:櫻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