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或有負債的大量形成,會加大各級財政的負擔,影響國民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財政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借鑒會計核算,盡可能的量化政府或有負債的規模和轉化的政府直接支出責任,有助于我們正確地了解、評價和及時地防范或有負債可能引致的財政風險。
關鍵詞:政府或有負債;財政風險;會計核算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1998)將政府負債定義為政府由于獲得某種經濟利益而承擔的,產生于過去某種事項并且在將來導致政府資源流失的現有責任。世界銀行專家將政府債務作了直接和或有、顯性和隱性的劃分。從債務是否真正地形成政府的支出負擔將政府負債分為“直接負債”和“或有負債”,每一類負債又從有無法律依據的角度分為“顯性負債”和“隱性負債”。對于或有負債(contingent liability),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1997)將“或有”定義為一種事項的最終結果由未來其他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而決定的狀況。因此或有負債就是基于某些特定的事件發生而可能產生的債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998)頒發的《財政透明度手冊》定義政府或有負債:是指如果發生特定事件政府將必須支付的成本。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第十三號對或有事項也做了相應地規定:或有事項,是指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其結果須由某些未來事項的發生或不發生才能決定的不確定事項。
從企業的行為來看,或有事項與不確定性聯系在一起,作為一種現實的狀況,它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所引起,其結果只能由未來發生的事項來確定。企業的或有負債可能形成于為其他企業提供的債務擔保、商業票據的背書轉讓或貼現、未決的訴訟、未決仲裁、產品質量保證等。
從政府的經濟行為來看,發行國債、對外借款、政府預算安排的支出、社會保障計劃等等,建立在法律、契約合同、預算、承諾等形式之上,構成政府直接的顯性或隱性負債。由于擔保、道義支持、緊急財政救援等某些事項也會形成政府或有的顯性或隱性負債。從政府的角度,或有負債同樣與不確定性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這里引發或有負債形成的事項也應是過去的政府的、社會的和自然的事項或原因所引發的。引誘的原因或產生問題的不良事件發生的概率是不確定的,事件發生后造成多大的損失,政府應承擔多大的責任,付出多大的代價也是不確定的。或有顯性負債是指以法律、合同等形式加以明確約定的、在這些特定事件發生時政府必定要支付的債務,政府對此承擔直接的法律支付義務。或有隱性負債雖沒有事先政府的承諾,但一旦不良事件發生,由于社會公眾的期望、利益集團的壓力,政府會出于道義責任予以救助所形成的債務。世界銀行專家和國內的許多學者總結的政府或有負債的項目很多,但產生的量比較大、影響比較大的項目主要包括以下三類:一是金融機構不良資產或不良貸款形成的或有負債,二是由各級政府給其他公共部門貸款、企業貸款、農業貸款、學生助學貸款等擔保所形成的或有負債,三是由國有企業虧損所形成的或有負債。世界銀行的部分專家也認為中國近期可能釀成重大財政風險的或有負債有:金融部門不良貸款損失、公共部門外債和公共部門的外債擔保等。
政府的或有負債與企業的或有負債有相似的地方,如負債都是由過去的事項引起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等。也有不同的地方,如企業的或有負債是由企業的行為引起的,企業認同且能有效地計量,是顯性的。而政府的或有負債并不一定是由各級政府的行為所引起,如由金融機構、國有企業引起,而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出于社會道義要承擔相應的善后責任;政府的或有負債有顯性與隱性之分,其考核與計量要復雜地多,困難的多。此外,或有負債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各部門和各地政府的收支狀況和財政風險,出于謹慎或掩蓋問題等多種原因,各部門一般不會主動地向外界披露相關的數據和資料,資料搜集上的困難更進一步地增加了研究的難度,至今對或有負債尚缺乏一套科學有效地確認、量化和披露的制度。
政府或有負債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地方政府的收入不充分,收支矛盾大,行政管理體制、債務管理體制、投融資體制等存在著缺陷,經濟運行的周期性波動,道德風險和財政機會主義誘發地方政府突破傳統預算的約束,繞過中央政府的規定,采用變通的方式解決財政的資金需要。諸多因素導致或有負債的規模不斷地擴大,導致財政風險加大。實際上,從會計學的角度來看,沒有明確法律或契約約定的負債,根本不構成債務。但從政府的角度,或有負債的大量形成,給財政帶來非常大的潛在威脅,財政的脆弱性加劇,不僅危及到我國經濟的安全性,也影響到國民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和財政的可持續性。為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頒布的《財政透明度手冊》(1998)中,要求各國政府在明確政府的結構和職能的前提下,完整的編制國家預算、政府資產負債表和預算外資金明細表,對各項收支活動進行量性估算,包括對政府或有負債、稅收支出以及準財政活動的性質及其財政影響的報表要進行披露,并盡可能地提供量化的基礎。
會計上或有事項是否形成負債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對其的核算,要按其發生可能性的大小,或者加以確認和計量,或者在報表附注中予以披露。根據或有事項具體會計準則的規定,如果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同時符合下列三個條件,一是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二是很可能導致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失,三是該義務的金額可以計量或估計,企業就應將其確認為負債。會計上對或有負債的計量,實質上就是對確認的負債按什么金額入帳,并在會計報表上反映。我國具體會計準則對或有負債的計量設計了兩種方法:一是最佳估計數的確定,二是預期可獲得補償的處理。
最佳估計數方法認為或有負債的入帳金額應是清償負債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計數。最佳估計數的確定分兩種情況,一是如果所需支出存在一個金額范圍,則最佳估計數按該范圍的上、下限金額的平均數確定。如假定企業產品售后一年內的保修費用為銷售額的1%~2%,則最佳估計數的比例為銷售額的1.5%。二是如果所需支出不存在一個金額范圍,則最佳估計數應按涉及項目的多少分別確定。若涉及的是單個項目,最佳估計數按最可能發生的金額確定。如企業涉及的一起未判決訴訟,根據以往的經驗和律師的判斷,敗訴的可能性為80%,敗訴后預計要支付各種賠償100萬元。此時,企業確認的負債金額就應該是100萬元。若涉及的是多個項目,最佳估計數則按各種可能發生額及其發生的概率計算確認。如企業銷售甲產品2000萬元,售后一年內的保修費用為銷售額的2%,銷售乙產品1000萬元,售后一年內的保修費用為銷售額的5%,則企業當年確認的負債金額為:2000*2%+1000*5%=90萬元。
預期可獲得補償是指清償或有負債所需的支出可全部或部分的預期由第三方或其他方給予補償。如企業發生的交通事故、因產品質量不安全給消費者的賠付,都可通過事先在保險公司的投保而從保險公司得到合理的補償。企業在承擔了債務擔保的連代責任后,可以向被擔保企業提出追償要求。
為正確的核算和披露或有負債,會計準則要求企業設置“預計負債”科目,以區別于其他負債項目。“預計負債”科目的借方核算實際發生的費用及或有負債的沖銷額,貸方核算或有負債預計的金額,期未貸方余額反映企業已預計但尚未支付的或有負債余額。在該科目下可按或有事項的不同性質設置“產品質量保證”、“未決訴訟”、“債務擔保”等明細科目。
對政府或有負債的衡量可以嘗試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分項目對主要或有負債進行量化,二是在此基礎上核算政府各種或有事項可能產生財政風險的預計形成總量,三是進一步核算或有負債預計形成額中真正轉化為政府直接負債的部分。
政府或有負債分項目的量化除可借鑒會計的方法外,對銀行不良資產、政府擔保等引起的或有負債一些機構和專家也提出了一些量化方法。如確認銀行不良資產,標準普爾信用評級機構1999年提出在險總資產(Assets at Risk)方法,設計質量因子乘以銀行系統總資產,得出在險資產總額,用于估計銀行系統危機而導致的經濟風險。Bleijer和Schumacher(1999)則運用在險價值方法(Value at Risk,VaR)來評價中央銀行償付能力的脆弱性,以估計銀行危機而引起的潛在財政成本多少。我國國內主要銀行已經在嘗試著采用國際通行的貸款等級劃分方法,即將貸款劃分為正常、關注、次級、可疑、損失五類,以更加準確地反映貸款資產的質量狀況。對政府擔保,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Robert Merton教授將其視為被貸款擔保的看跌期權(Put option),運用期權定價模型對其分析和評估政府風險。對缺乏歷史數據的政府貸款擔保、政府直接貸款和政府保險體系的定價分析還可以采用看跌期權定價理論衍生的“或有要求權分析”(Contingent claims analysis)方法來進行估算分析。
對政府或有負債的預計形成總量可以依據各種形式或有事項的發生額和其顯性化的風險概率進行加權確認,其加權計算公式可以表示為:D=∑Ri*di。其中,di表示或有負債不同項目的實際發生額,Ri表示各項目的風險轉換的權重系數或是顯性化的風險概率,對不同的或有事項權重確認的標準不同。如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和國企的虧損,不良資產額和虧損額轉化為政府直接負債的比例可以按照政府在金融機構和國有企業的出資額度來確定;對由債務擔保引發的政府負債的轉化率,可以按借款人的違約率來估算,等等。如一些專家主張對政府擔保的普通債務取0.5,政府擔保的外債取0.8,之所以外債的風險轉化率高,理由是當被擔保人無力償還外債時,政府出于國家信譽、國際形象出面挽救的可能性更大。按照各自認定的政府或有負債的內涵和風險轉化的概率,劉尚希(2000)認為我國政府的所有負債(包括直接負債及或有負債)加起來已占GDP的100%。郭玉清(2003)認為到1998年底,中國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或有負債總量占GDP的比重達到50%以上,或有負債已經成為嚴重影響地方財政安全的債務形式。按或有事項的數額和其風險發生概率的大小計算出的或有負債年預計形成額,反映了政府在未來需要面對的,或者說是社會公眾認為政府應當承擔的支出責任。有了這些預計的、可能的政府支出,自然是希望政府在未來的財政支出安排中,能妥善的關注這些潛在的債務風險,早做預防,早做安排,避免當或有負債真正轉化為直接負債時政府手忙腳亂,措施不力,可能導致更嚴重的財政危機。
確認政府或有負債顯性化數額,是核算或有負債預計形成額中真正轉化為政府直接負債所形成的當年財政支出的負擔部分。或有負債顯性化數額已經是構成政府實實在在的財政支出責任的部分,因此建議核算出的這一數額應和政府直接債務規模一起考察,即將政府直接債務規模和或有負債顯性化的數額合并計算政府的負債率、償債率、赤字債務率等指標,并用國際公認的債務安全的標準來衡量和評價政府面臨的債務風險和財政風險。
責任編輯:習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