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大多只熟悉奧運冠軍們在賽場上的風采,而他們在場下的一些生活片段卻鮮為人知#65377;要知道,有不少奧運冠軍還是為人處世的高手呢!比如劉翔#65380;王軍霞#65380;李寧……

劉翔:得幫助,涌泉報
1998年,于文輝和董朝霞同時作為長跑人才被引入上海田徑隊,他們那時把15歲的劉翔當成了自己的弟弟#65377;于文輝與劉翔同住一個寢室,他們同進出,無話不談#65377;那時,曾連續3年獲得全國女子中長跑冠軍的董朝霞可以吃食堂的特灶,她常把劉翔喜歡吃的魚和蝦省出來給他吃#65377;劉翔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在那時候養成的,于文輝為劉翔訂了一套“規矩”:自己衣服自己洗,晚上9點30分上床睡覺,早上起床一定要吃早飯……如果外出比賽,于文輝就留下小紙條貼在壁櫥上監督劉翔#65377;在于文輝的鼓勵下,15歲的劉翔給自己定下了3級目標:先達到健將級,再超過隊友沈真聲,最終要超過當時的“亞洲欄王”陳雁浩#65377;2001年,劉翔在寧波比賽時第一次超過陳雁浩,興奮地打電話給董朝霞:“告訴老哥,目標達到!”
于文輝夫婦對劉翔的照顧,劉翔一家一直都記在心里#65377;因為劉翔,兩家人成了好朋友:那年于文輝新家裝修,劉翔的爸爸忙里忙外地張羅,連新家的地板都是他去廠里幫于文輝拉過來的;劉翔平時出國比賽,總會留心給于文輝的兒子于拓帶幾件小玩具,小于拓一看到劉翔的父母,就會左一聲“爺爺”右一聲“奶奶”,叫得老劉夫婦笑得合不攏嘴#65377;
2004年,劉翔在雅典一戰成名,于文輝夫婦反倒猶豫了——劉翔成名了,我們還要去找他嗎?沒想到,劉翔的電話卻主動打來了:“老哥,這次在國外給你兒子買了個玩具,回頭給你拿來!”成名后的劉翔一家,反而和于文輝一家聯絡得更多了:于文輝家現在住的房子,就是因為該房地產企業聽說了他們兩家的故事后深受感動,給予便利購買的;而上海普陀區政府也通過劉翔的爸爸劉學根了解到董朝霞的人品和能力,把她作為優秀人才引進#65377;“說實話,雅典奧運會后,我們曾經擔心兩家關系會變得疏遠,可沒想到……”于文輝動情地說#65377;
從小到大,誰幫過自己,誰對自己好,劉翔一直都記在心里#65377;劉翔小學的體育老師鐘鎖貴,每逢上海國際田聯黃金大獎賽,劉翔都會記得把票子送過去;劉翔的啟蒙教練顧寶剛,劉翔逢年過節都會打電話問候,送一些禮品,顧教練送過來要求簽名的書和照片,劉翔來者不拒……劉翔說:“做人,要懂得知恩圖報;如果沒有那些曾經幫助過我的人,我現在也不知道什么樣#65377;”
王軍霞:遭誤解,冷處理
王軍霞和馬俊仁曾經創造了中國田徑的神話,然而由于諸多原因兩人也曾有過碰撞,但此后這十幾年來,王軍霞不管是媒體采訪還是在其他場合談及曾經的教練馬俊仁時,她都是毫不猶豫地說:“我永遠都感謝馬指導!”與馬導分別的十幾年,王軍霞還時不時地會打電話:“馬導,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祝你生日快樂,身體健康……”
1994年,由王軍霞的離去開始,“馬家軍”四分五裂,很多人都認為是王軍霞拆散了“馬家軍”,究竟個中原委是怎樣的呢?王軍霞坦率地說,當時雖然榮譽很多,但心理壓力和比賽壓力都太大了,馬教練又非常嚴厲,當時精神上已經不堪重負,只希望能夠停止訓練,好好休息#65377;王軍霞說,她向馬俊仁提出離隊的消息不知怎么就讓隊友知道了,結果導致其他人也紛紛提出“掛靴”,“我無意中就成了隊友的帶頭人#65377;”王軍霞有些無奈地說#65377;王軍霞還特意把自己1993年在德國斯圖加特世界錦標賽上獲得的金牌帶到采訪現場,因為成功也讓王軍霞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代價:就在參加這次世錦賽時,王軍霞的哥哥因車禍去世了,但為了不影響發揮,家人和教練都瞞住了她,直到年底她才知道這一消息;哥哥的去世,加上訓練和比賽的壓力,讓王軍霞不堪重負,她終于決定!擇退役#65377;

時間的推移讓馬俊仁教練早就原諒了自己最得意的弟子#65377;近日,在中央電視臺的一檔回憶“馬家軍”的節目中,記者與馬俊仁玩了一個游戲——猜弟子,馬俊仁自負地說,不要見面,聽其弟子的聲音就能辨別出是誰!記者馬上放了其弟子馬寧寧的聲音,馬俊仁毫不猶豫地說“王軍霞”!雖然猜錯了,但馬俊仁對王軍霞的鐘愛可見一斑#65377;
李寧:合不來,給出路
1998年,退役后的李寧在廣東佛山成立了中國第一家運動服裝和鞋的設計開發中心#65377;不久,李寧就卸下李寧公司總經理的職務,將重任交給一起創業的陳義紅,自己!擇去北大讀書#65377;陳義紅是非常合適的創業者,在他帶領下,李寧公司在成立的頭幾年內,以每年超過50%的速度增長,并在1996年實現了6.5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65377;
但在1998年以后的幾年,卻是李寧公司發展歷程中的一段低潮,公司業績始終沒有能超越10億元人民幣的關口#65377;李寧開始重新思考品牌和公司的未來:兩個基本的原則并沒有變——創造全球化的體育品牌,構建職業經理人管理的現代企業制度,要變的只能是人#65377;
李寧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人事改革,勸退了所有在李寧公司工作的親戚,甚至是當年體操隊的隊友,同時要求陳義紅的親朋好友離開公司#65377;現在看起來,李寧做這個決定時體現出來的魄力無人能及,一個家族企業向現代企業的改變從那時開始出現端倪#65377;
2001年,35歲的張志勇接替陳義紅出任李寧公司的總經理,這個從畢業就一直在李寧公司工作的財務總監,穩重,被認為“對系統和制度有執著的追求”#65377;張在未來兩年多的時間里使公司年銷售額突破了10億元——這曾經是讓李寧頭疼多年的銷售瓶頸#65377;
李寧則為陳義紅安排好了妥善的退路——當時李寧公司正在和KAPPA談合作,這塊業務就全部交由陳義紅負責,成立北京動向公司,作為交換,陳不再插手李寧品牌和公司的運營#65377;一年以后,陳義紅買下了李寧特有的北京動向的股份;又過了一年,陳義紅買下了KAPPA在中國市場的品牌永久使用權;2007年,陳義紅帶領中國動向在香港上市,這個結果可謂十分圓滿#65377;
(!自《青年心理》2008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