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不小的人,總想著轉行是怎么回事?
我們很難躲開職業選擇的尷尬,那就是:在選擇的年齡沒能具備優選的能力。
美國最著名的職業咨詢與指導理論家金斯伯格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人對職業的選擇存在著不可逆性。
這個觀點提醒我們:第一次做出職業選擇一定要慎之又慎!跟挑選Mr.Right一樣,不能隨隨便便,應該睜大眼睛,嚴格把關。
不過,在做第一次選擇的時候,我們通常沒那么有思想有遠見。回想一下你高考填報志愿的情景,那個除了校門和家門,除了書本和同學,對社會只有朦朧認識的你,當時真的清楚招生簡章上那些專業名稱到底意味著什么嗎?是不是更多猜測、臆斷再加幻想?老師、父母的出發點也是“考上”,而不是幫你選擇一個終身職業,所以,你去學了一個不知所謂的專業,找了一份跟這個專業還對口的工作,也從此走上了一條跟自己興趣、能力和本愿過不去的職業道路……
跟婚姻一樣,很少人能真正“人職匹配”。
職業,人與職如果是匹配的,我們跟職業就有良好的關系,我們就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發展自己。如果人與職不匹配,我們對職業的滿意度就很低,而且發展也不會很好,弄不好就只能痛苦地工作著。
不幸的是,很多人在30歲甚至40歲之前,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屬于什么類型——我們認為自己是誰,通常是基于想象而不是現實。對自己的一知半解,對職業的一知半解,讓我們選擇的很可能是并不適合我們的工作——就跟我們的愛情婚姻一樣。所以,就跟在別扭的兩性關系里一樣,我們掙扎著,尋求解脫之路。
在某一時期,我們與職業之間總要經歷磨合和妥協。
當然,你就是很幸運地找到了最匹配你的職業,在工作中,也要經歷一個修正期(25~30歲)。
為了更好地適應和勝任工作,你得進行自我修正和調整,而這也會是一個伴隨著痛苦和掙扎的歷程。在修正期中,你也會冒出想轉行的沖動,因為別的工作,隨便任何一種,可能都比你目前這個陷在困難期里的顯得輕松愉快得多。
你無限向往另一種職業,還可能是由于你沒有完全平衡好工作和人生的關系。
如果現在的職業占據了你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你期待著在另外一種職業里感覺輕松些,那么這可能不是職業選擇的問題,而是你沒弄明白職業和人生的關系。
在你的一生當中,你得同時兼負職業人、家庭人、社會人和玩樂休閑人這四種角色。如果你只把精力放在某一個角色上,失衡的內心就會有不滿足感冒出來。
如果你的職業發展不錯,但你仍然感覺不到幸福,很可能就不是職業不好,而是你用在家庭生活、社交和娛樂上的時間太少了。你需要調整一下活著的姿勢,來放松和平衡。
愛和工作是弗洛伊德定義的兩個心理健康的要素。
不過,你得把愛放在生活中,而不是工作中,不然你其實只得到了一樣東西。
如果你原因不明地就是想轉行,還可能是你潛意識中有東西在蠢蠢欲動——人格理論認為,幼年期父母對你的養育態度會決定你的職業人格。
比如被溺愛的、被寵壞的孩子,在長大后會不自覺地走上藝術之路;被撫愛的孩子喜歡從事服務性的行業;被忽視、被拒絕的孩子,長大后會把自己關在實驗室里做科研;而那些完全被忽略掉,沒法引起父母注意的孩子,長大了會從事戶外,或者冒險性的工作……
也就是說,如果你現在的職業環境沒符合你小時候習慣了的氣氛,你就會老惦記著轉行。
還有比這一觀點更玄的,它說:我們的職業其實早就被父母限定了,我們要不重復他們所做的,要不就會完全反其道而行之。